干旱半干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你信嗎?在干旱半干旱區荒地植樹造林,0到30厘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后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于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估,相關研究近期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志。 這一研究結果可以為新疆在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壤肥力的恢復與提升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對于制定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以遏制全球變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土壤是一個巨大的有機碳庫,其中27%的土壤有機碳儲存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這些區域在全球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有機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造林或增加植被覆蓋,可以改變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蘭海的研究團隊收集了大量過往發表文獻中的相關數據,同時基于MetaWin平臺對數據進行整合分......閱讀全文
新疆首設生態獎
新疆吐魯番地區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近日分別投入280萬元和500萬元作為生態獎,這是新疆首次實施生態獎勵。 吐魯番地區生態獎金主要作為創建自治區級、地區級生態鄉鎮、生態村“以獎代補”獎勵,并在今后每年對創建成功的鄉鎮、村進行獎勵,力爭到 2020年,各縣(市)成為國家級、自治區級生
肖文交任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日前發出通知,宣布任命肖文交為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任期至本屆班子屆滿)。 原文請見:關于肖文交任職的通知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新疆分院
7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來到中科院新疆分院,就全面貫徹落實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創新2020”做好“一三五”落實工作、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等工作開展專項調研。 14日上午,在“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新疆分院‘一三五’規劃實施進展”匯報會上,新
新疆副主席指出 確保生態安全底線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近日在阿勒泰地區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時強調,在謀發展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不動搖,嚴把項目準入關。 艾爾肯·吐尼亞孜指出,阿勒泰地區物種資源豐富、獨特,生態系統多樣,生態環境良好,是新疆少有的沒有受到污染的一塊凈土,是全疆乃至全國的重要生態屏障。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揭示新疆干濕氣候變化規律
新疆地處亞洲中部干旱區,地形復雜,生態環境脆弱,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強烈影響區。全面揭示新疆干濕氣候變化規律,綜合評估干旱化對新疆生態環境的影響,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至關重要。 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陳亞寧研究團隊基于蒸發需求和多時間尺度的
新疆生態所揭示農業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規律
農業生態系統是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研究農業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機制及如何通過適當的農業管理措施減排是目前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CO2、CH4與N2O是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全球約有47%的CH4和84%的N2O排放來自于農業活動。農田土壤通過根系呼吸、土壤動物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產生并釋
新疆生態所荒漠植物快速形態調整生態適應意義研究獲進展
葉片表面結構及其與水平面的夾角是植物構型的重要成分,能夠影響植物對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植物通常具有穩定的葉傾角,并不隨環境變化而變化。一些荒漠植物能夠快速調整葉和細胞形態以避免不利環境條件的傷害,提高植物在惡劣生境中的生存率。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張元明研究團隊在“973項目”和國家自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蛻變”之后謀跨越
①白春禮訪烏茲別克斯坦,參觀中亞藥物研發中心。②技術轉讓簽約現場③新疆理化所 一路走來,經過“美麗的蛻變”,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理化所)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完成了“一二四”任務。在中科院的驗收評估中,新疆理化所2項重點培育方向獲優秀。 “十二五”收官 多項歷史最優 “全所
新疆博斯騰湖建蘆葦濕地 保護生態多樣性
在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畔,一項旨在恢復蘆葦濕地功能的生態項目正在進行,項目實施5年來,為保護當地生態,促進可持續發展發揮了作用。 該項工程由新疆最大的造紙企業――博湖葦業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開始進行,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4132萬元人民幣,使新
新疆生態所確認沙漠下的隱匿碳匯
陸地上極端干旱缺水的地區會形成沙漠(比如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是沙的世界,放眼望去,不見綠色,不見生命,但見黃沙;沙丘起伏綿延,似乎延展到世界的盡頭。然而,誰又能想得到,這浩瀚的沙海下,居然隱藏一個咸水的“海洋”(地下咸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確認,這個咸水“海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