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7-13 20:31 原文鏈接: 平臺支撐,集約發展:中國科技期刊的一流之路

    “在過去五年中,我國科技期刊取得了顯著進步,一批高水平期刊躋身國際前列。未來五年,我們要重點針對高影響力期刊數量不足,集約化、市場化、自主化水平不高,論文發表‘兩頭在外’等突出問題,加快一流期刊建設換道升級,將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動權牢牢抓在手中。”在7月9日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協副主席、《機械工程學報》編委會主任陳學東對中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和未來發展作了總結。

    來自中國科協的數據顯示,在“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第一階段下,我國科技期刊總數已達5100余種,頭部期刊數量成倍增加,學科前三由9種增加至43種,學科前5%由8種增至55種,一批優秀期刊躋身世界一流陣營。

    2024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第二階段實施工作即將開啟。論壇眾多專家學者圍繞如何讓更多一流期刊脫穎而出展開了深入研討。

    應對稿源、人才和管理挑戰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歷經數載深耕細作,涌現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期刊。例如創辦于2013年的《鎂合金學報(英文)》,2018年被SCI收錄,2020年進入冶金工程領域世界同類80種刊物的第一名。

    《鎂合金學報(英文)》主編、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說:“創辦一本新的國際期刊,獲得國內外頂級專家的參與與認可是辦刊是最關鍵的。鎂合金最早研究的中心在美國,后來到德國,現在慢慢轉移到中國。我跟韓國人、德國人、英國人都談過,在溝通過程中他們感覺到,中國最有能力辦這本刊物。”

    與此同時,潘復生指出,主編與編委的國際影響力對期刊成功至關重要,一定要讓國外的專家有責、有利地積極參與,這樣才能感覺到期刊成為他的一部分。“具體來說,有責,就是他可以決定這篇論文是否可以錄取、是否可以引用;有利,客觀來說就是他能夠得到回報。”

    目前,在一批領軍期刊中,優質的稿源和期刊影響力的提升已經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對于后起步追趕型的期刊,如何才能奮起直追?

    科技部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邢懷濱認為,推進一流期刊建設是一項涉及到多個要素的系統工程,一流的稿源是基礎,一流的人才是關鍵,一流的管理是保障,一流的平臺是條件。

    他指出,部分期刊的審稿制度不夠嚴格,存在人情稿、關系稿現象。“這反映出期刊辦刊主體、辦刊單位在管理運營能力方面存在短板,需要提高期刊管理的規范性,控制好期刊的質量,保證期刊的學術純凈性和公信力。”邢懷濱說。

    對于創辦新刊,潘復生呼吁,要在初期給予新刊體制與標準上的創新空間,允許期刊在成長過程中探索適合自身的模式。“因為前面的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只有通過擔當作為才能把刊物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真正實現全球專家的參與、共識,這樣才有全球最高水平的論文往這里投遞。”

    從“兩頭在外”到回歸自主

    論壇上,科技期刊產業的生態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據統計,我國90%以上的英文科技期刊依賴國外出版平臺出版發行,“兩頭在外”的情況急需改變已經成為共識。

    《納米研究(英文版)》副主編、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訓表示,從依賴國外出版平臺回歸到自主辦刊,這對保障期刊自主性和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王訓介紹了我國自主開發的SciOpen平臺,能夠提供更快的發表速度、連續出版模式、雙語服務、智能雙語問答等功能,這些服務不僅增強了用戶體驗,更顯著提升了科研人員發表和閱讀論文的效率。

    “期刊回歸自主后,實現了從訂閱模式到開放獲取模式的轉變,這不僅提升了期刊的影響力,還促進了知識的廣泛傳播和學術交流。”王訓說。

    “這種平臺切換的過程當中,特別是向國內自主開發的出版平臺遷移的過程當中,如何保持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不會發生大的波動?”面對現場觀眾的提問,王訓表示,在平臺切換過程中,堅持學術水準是首要任務,同時要為作者和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以《先進陶瓷》為例,該期刊回歸自主平臺后,國際影響力并沒有下降,反而實現了影響因子的持續提升,保持了陶瓷領域影響因子全球領先的優勢。《納米能源研究(英文)》作為《納米研究(英文)》的姊妹刊,于2022年6月直接在SciOpen平臺上創辦,2024年最新Cite Score在化學綜合學科中排名全球第一,證明了自主平臺的可行性和競爭力。

    集群發展提升整體競爭力

    集群式發展是解決科技期刊“小、散、弱”問題,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關鍵。《力學學報(英文版)》副主編、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馮西橋分享了中國力學學會期刊集群平臺的建設思考與實踐,“我們的目標是整合50種左右的期刊,持續發展期刊的平臺資源,以更好地服務于學術界,支撐力學期刊的高質量發展”。

    目前,該平臺集成了力學領域的關鍵信息,包括論文、圖書、會議、機構信息等,為科研人員提供便利。上線以來累計訪問量接近300萬次,每月訪問量達23.6萬次。

    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總編輯彭斌介紹,作為卓越行動計劃的集群化試點單位,他們利用自主開發的SciEngine平臺,提供期刊全流程數字出版與國際傳播服務,十年來,期刊的品種數量和平臺的聚集數量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科學出版社通過與愛思唯爾的合資公司北京科愛森藍,以及收購法國EDP Sciences出版社,實現了期刊的國際化布局和擴展。“國際化不僅體現在期刊數量和質量上,還包括與國際出版集團的競爭和合作,以及資本運作的手段。”彭斌說。

    談及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彭斌提到,期刊影響因子高并不等同于科學家心中的一流期刊。“我以前跟一位科學家聊天,他說對于期刊好壞科學家心里都有一桿秤,有時候是不看影響因子的,我們的期刊品牌和影響力還有差距,要成為科學家心目中的一流期刊還要下很大的功夫。”

    對于如何加快提升我國高水平期刊總體的數量規模,彭斌提出了“盤活存量、提高增量、引入批量”的策略。他倡導通過集群化建設,激發現有期刊的活力,擴大高水平期刊的數量和發文規模;同時,加大高水平新刊的創辦力度,鼓勵一流科研機構和學者參與;通過資本運作手段,包括回歸和并購,擴大期刊規模,提升整體競爭力。

    “未來五年,我們要從單刊突破向營造集團化和數字化相結合、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的期刊發展生態轉變,讓更多高水平論文在我國期刊發表、更多高質量期刊在我國自主平臺出版,把我們的美好愿景變為現實。”陳學東表示。

     


    相關文章

    四川省大學生智能機器人創意大賽舉辦

    7月10~11日,第三屆四川省大學生智能機器人創意大賽暨第七屆中國高校智能機器人創意大賽四川省選拔賽在西南交通大學成功舉辦。本次大賽共有22所高校,310支隊伍,超900人報名參賽。大賽共設3個主題:......

    科學家揭秘家蠶如何成為產絲高手

    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學院教授徐漢福課題組首次繪制了高分辨率的大蠶期絲腺全景時空轉錄圖譜,解碼家蠶何以高效產絲。7月10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報告》上。實驗用的......

    2024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論壇舉行

    7月10至12日,2024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論壇在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舉行。30余位中外院士齊聚一堂,圍繞“生命健康、新材料和新能源”主題,分享了領域前沿的最新進展和未來趨勢。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黨委書......

    第二屆中國科技青年論壇世界科技前沿專題論壇舉辦

    7月9日~11日,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北京學術周期間,第二屆中國科技青年論壇世界科技前沿專題論壇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

    平臺支撐,集約發展:中國科技期刊的一流之路

    “在過去五年中,我國科技期刊取得了顯著進步,一批高水平期刊躋身國際前列。未來五年,我們要重點針對高影響力期刊數量不足,集約化、市場化、自主化水平不高,論文發表‘兩頭在外’等突出問題,加快一流期刊建設換......

    “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李菂獲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北京時間7月9日下午,第十七屆馬塞爾·格羅斯曼會議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菂頒發馬塞爾·格羅斯曼個人獎,表彰其領導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等探索動態宇宙取得的多項創造性成果,“實現星際磁場的精確......

    6國9校96個作品,第八屆瀾湄青創賽在泰國舉行

    7月12日,由復旦大學和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等單位主辦、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承辦的第八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治理與發展青年創新設計大賽(以下簡稱瀾湄青創賽)決賽結果在泰國宋卡王子大學普吉校區......

    第五屆思勉原創獎頒獎

    7月12日,思勉原創獎第五屆頒獎與第六屆啟動大會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學術原創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論壇同期召開。記者從華東師范大學獲悉,思勉原創獎在2011年首次推出,旨在弘揚我國現代著名史學家呂......

    中國首個針對青春期異常子宮出血問題專家共識發布

    7月13日,在第二屆月經病臨床熱點問題研討會上,由北京婦產學會月經病管理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楊欣教授主導的《青春期異常子宮出血相關問題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正式發布。據悉,這是中國......

    收藏展示多件地圖“孤本”,“品圖屋”在成都啟用

    7月11日,“品圖屋”啟用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山地所)舉行。來自成都山地所數字山地與遙感應用研究中心的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員共聚一堂,參觀珍貴歷史資料,聆聽老科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