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81歲 我科技大獎得主最老
2000年創立至今,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直存在著“兩高”高獎勵:500萬元獎金;高年齡:獲獎者平均年齡81歲。
繼2009年兩位超過80歲的專家獲獎后,2010年,科技大獎頒給了兩位超高齡學者9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師昌緒和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
根據法晚記者統計,到目前為止的18位獲獎者,平均年齡達到81歲。明顯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科技大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印度巴特納加爾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必須在45歲以下。德國萊布尼茨獎,近10年的獲獎者平均年齡僅49歲。
作為新興大國的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為何總是“白發蒼蒼”?
現象
中國大獎得主 平均年長德國獲獎者32歲
隨著最新一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揭曉,90歲的得獎者師昌緒再次刷新了該獎項的高齡紀錄,而獲獎者年齡越來越大的趨勢,也成為中國科技界的尷尬。
記者統計發現,在截至目前的18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中,80歲-90歲之間的有12位,所占比例達66.7%,90歲的有1位,70歲-80歲的有4位,60歲-70歲的有1位,60歲以下為0。
相比于印度政府頒發的巴特納加爾科學技術獎,其獲獎者必須是45歲以下的科學家。
德國最重要的科研獎勵萊布尼茨獎,近10年的獲獎者平均年齡僅為49歲,和中國相差了32歲。
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頒發的科學研究獎章,2005年-2009年金獎得主的平均年齡也才62.2歲。
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三大獎項的6位獲獎者平均年齡也只是67.8歲。
獲獎時間太晚 恐難再有新成就
法晚記者統計發現,在18位已經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院士中,他們獲獎的時間與他們從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時間差都在10年以上。
其中,有一半的人數時間差集中在20-30年,有6位院士的時間差在30年以上。
有報道指出,根據歷史上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者當時年齡的分布規律,25歲-45歲是最容易出成績的年齡區間。
而事實上,我國14位最高科技獎得主的研究起步時間,大多分布在這個階段,出成果的時間也集中在得獎前的10到30年間。
如果這筆錢,不說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哪怕早10年、15年,在他們更年富力強的時候出現,相信他們也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而八九十歲高齡的得獎者,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再讓他們向新的科學高地發起新的沖擊,恐怕有些強人所難。
2000年-2009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
年度 獲獎者 出生年份 研究領域
2009年 谷超豪 1926 數學
孫家棟 1929 航天技術
2008年 王忠誠 1925 神經外科
徐光憲 1920 化學
2007年 閔恩澤 1924 石油化工催化劑
吳征鎰 1919 著名植物學家
2006年 李振聲 1931 遺傳學
2005年 葉篤正 1916 氣象學
吳孟超 1922 肝臟外科
2003年 劉東生 1917 地球環境科學
王永志 1932 航天技術
2002年 金怡濂 1929 高性能計算機
2001年 王選 1937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黃昆 1919 物理學
2000年 吳文俊 1919 數學
袁隆平 1930 雜交水稻
●獲獎標準
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解讀
●官方說法
側重一生的貢獻 未來將推選年輕人
今天上午,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工作人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諾貝爾獎側重于獎勵學者在單一的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成就,而我國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則側重于候選人一生為科學技術發展所做的貢獻。
工作人員解釋,中國最高科技獎最終由誰獲得,目前已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不僅考察獲獎者在某一專業領域內的成就,還要對其一生科研成果、人品道德、業界威望等各方面進行考察。
由于考察標準的不同,我國的最高科技獎出現了高齡化的趨勢。
不過,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未來有意推選出更為年輕的人選。文/記者 李洪鵬
●歷史原因
當前高齡獲獎者 代表改革開放成就
縱觀這些獲獎者,他們都在1937年之前出生。在他們年輕時,新中國正百廢待興,在當時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購買科研設備、資料,展開科學研究,困難非常大。
而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后,我國科學研究才真正迅速開展起來。
改革開放30年,正是中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30年。而當前這一批獲獎者的成就,正好代表了30年來的科技積累。
此外,有報道指出,應試教育也影響了我國年輕一輩學者的發展,而學術功利化與以行政權力為核心的權威主義,對高校科研工作也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各國
科學技術領域大獎
法國 科學研究獎章
創辦時間:1954年
頒獎間隔:
每年一次
獎金:無
領域:社會、語言學科、化學、物理等
獲獎時平均年齡:62.2歲(2005年至2009年)
美國 國家科學獎
創辦時間:1959年
頒獎間隔:每年一次
獎金:無
領域: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工程學、行為科學或社會科學等
獲獎時平均年齡:75.2歲(2005年至2009年物理學獎)
中國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創辦時間:2000年
頒獎間隔:每年一次
獎金:500萬元
獲獎時平均年齡:81歲
印度 巴特納加爾科學技術獎
創辦時間:1957年
頒獎間隔:每三年一次
獎金:每項獎金20000盧比(約合人民幣2900元)
領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工程、醫學等
獲獎時平均年齡:獲獎者必須是45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
德國 萊布尼茨獎
創辦時間:1986年
頒獎間隔:每年一次
獎金:實驗研究:25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200萬元)世界最高獎金;理論研究:77.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80萬元)
領域:社會科學、生物學及醫學、自然科學、工程學等
獲獎時平均年齡:48.2歲(2001年至2010年)
近日,2023諾貝爾獎揭曉。能夠獲得這項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學獎項,是對獲獎者努力的最大認可。但是有研究發現,這種“認可”到得越來越遲了——幾乎一半的獲獎者從做出有諾貝爾價值的發現到獲得該獎項......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光合作用和激子凝聚體之間的聯系,這是一種允許能量在沒有摩擦的情況下流動的物理學狀態。這一令人驚訝的發現,通常與遠低于室溫的材料有關,可能為未來的電子設計提供信息,并幫助解開復......
理論學家曾預測,電子能夠像水分子般集體流動并產生渦流、湍流等流體現象。但現實是,電子在流經普通金屬和半導體時,其動量和軌跡會受材料中雜質及原子振動影響,很難呈現流體狀態。只有在特殊材料或特定條件下,電......
各省科學技術獎是各省人民政府設立的省級最高科技獎,主要獎勵在科技技術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單位和個人。2020年度省級科學技術獎勵已陸續發布,作為省級最高科學技術獎榮譽的獎勵,也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重要推......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官網發布信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馮端先生,于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馮端馮端,凝聚態物理學家,1923年6月1......
拓撲物理學領域可能即將迎來它的爆發。2月28日凌晨,來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3個研究組分別在《自然》雜志發布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表明,數千種已知材料都可能具有拓撲性質,......
最高科技獎從500萬提高到800萬,且全部由獲獎者個人支配,這更能實現科技獎勵的價值,鼓勵科學家追求科技創新。圖片來源于網絡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進行了調整。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
近日,美國物理學會下屬《物理》網站公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
12月22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主導完成的“墨子號”衛星完成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物理》網站以“衛星量子密碼”為題報道了......
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揭曉。今年該獎項頒給了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P.Allision)和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TasukuHonjo),以表彰他們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