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賀斌團隊成功采用膜內納米顆粒組裝技術設計新型分離膜。相關研究發表于《膜科學雜志》(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博士后馬宇及碩士高芳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賀斌及馬宇為通訊作者。
作為采用壓力驅動的分離體系,膜分離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污水處理、海水淡化、醫藥、食品等領域。為得到高性能分離膜,較為簡單的方法是利用改性技術調控膜物理化學結構。改性方法中又以表面涂覆法最為簡單高效,僅需負載特定功能涂層于膜表面或膜內即可實現。但涂層與膜材料之間往往存在相容性問題,大部分涂層與膜材料通過非共價鍵相互作用結合,在膜分離過程中高壓、高剪切力的條件下無法穩定存在。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通過合成聚多巴胺(PDA)/聚乙烯亞胺(PEI)納米顆粒,采用真空輔助自組裝平臺技術負載納米顆粒于膜內死角區域,實現了新型高穩定、高通量分離膜構筑。研究發現,納米顆粒尺寸小于膜孔徑且高分子分離膜內孔道曲折。負載過程中,納米顆粒無法停留于貫通孔道中,反而選擇性堆積在孔道死角,形成不易被流體沖走的新孔道壁面。
此外,不同于傳統涂覆過程中PDA與膜材料之間形成的可逆性非共價鍵,納米顆粒內PDA與PEI通過邁克爾加成或席夫堿反應形成不可逆共價鍵,使納米顆粒表面高分子非常穩定,不易因外力流失。因此,膜內納米顆粒及納米顆粒表面高分子不易被流體沖蝕使得分離膜在長周期運行過程中表現出極高的穩定性。
最后,納米顆粒內存在大量親水基團,負載后膜親水性顯著增強,且納米顆粒無法堵塞膜內流體傳遞和貫通孔道,使得膜通量進一步提高,也具備更好的抗污染性能。
該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生態環境部在廣西桂林舉辦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科普工作交流會。會上,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科普基地獲頒第八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牌匾。據了解,此......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體現的是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轉變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道世......
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以下簡稱《評分細則》)。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就《評分細則》出臺的背景和主要內容等,......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數字化一體復合手術室揭牌,正式投入使用,據了解,這是廣東省首家急診區域內數字化一體復合手術室。而在6月12日凌晨,在復合手術室啟用不到10天的時間,便成功救治了一名急性大面積......
名稱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索引號000014672/2023-00128分類其他生態環境管理業務信息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3-05-16文號部令第30號主題詞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生態環境行政......
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關于組織申報2024年度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印發《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發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將加快生態站建設,完善站點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強化數據應用,優化管理服務,增強支撐能......
5月6日—7日,由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生態產業化與全面鄉村振興國際論壇在陜西省漢中市舉行。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
5月5日,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主辦,廣東省知識產權局、佛山市知識產權局承辦的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注冊海牙體系巡回研討會在廣東佛山舉行。記者獲悉,截至2022年底,廣東外觀設計ZL有效量......
5月6日—7日,由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生態產業化與全面鄉村振興國際論壇在陜西省漢中市舉行。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