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要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通過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聯合基金資助效能,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
加快探索基礎研究多元投入的路徑,在筆者看來,可以抓住以下幾個維度集中發力。
全方位支持,政企加大科創投入
近年來,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08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提升到2.54%;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由2012年的4.8%提升至2022年的6.57%。其中,中央財政2022年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為20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明顯超過GDP增速。
地方基礎研究意愿也明顯增強,如北京、上海、廣東和浙江分別提出了“十四五”期間要達到17%、12%、10%和8%的目標,呈現出中央和地方協同、合力支持基礎研究的局面。
同時,企業投入和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也不斷激發,“十四五”期間中國企業研發經費總額占中國研發經費總額的四分之三,企業呈現科技創新主體的角色。
此外,基金委、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以及行業企業,也積極探索聯合基金、“揭榜掛帥”等新型組織模式。
優化支持結構,探索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政策供給
對照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無論從規模還是結構上,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經合組織數據顯示,近年來美國、日本、英國和法國基礎研究支出占研發經費支出比例穩定在15%、13%、18%和22%左右,在基礎科研、應用研究、試驗開發等板塊分布相對均勻。其中,企業基礎研究支出占研發支出比例近年來穩定在6%以上。
可見,基礎研究支持結構總體呈現多元化特點,在國家財政支持、區域地方政府基礎研究投入的基礎上,企業、社會組織、校友、私人、基金等社會化支持模式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和規模。我國研發資金主要集中在實驗開發的后端部分,基礎研究、科技設施投資比例相對較低。
就基礎研究來源主體結構而言,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來自中央財政比例與美國基本持平,地方財政用于基礎研究的比例大約是美國的十分之一,企業研發投入基礎研究比例不足美國十分之一、社會捐贈資金支持基礎研究比例不到美國百分之一。
當下,我國正處于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要聚焦優勢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高水平原創基礎策源,建立基礎研究經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首先,要聚焦新質生產力新動能新賽道,積極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基礎科研多元支持。要推動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的基礎研究聯動機制。比如,可推動設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研究基金或行動計劃,引導各類學術力量聚焦區域創新及人才高地建設,開展引領性跨學科交叉原創科研。
要支持地方政府根據區域創新發展與新產業布局方向需求,大膽探索激發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政策供給,在現有企業基礎研究稅費加計扣除、創新券等基礎上,探索稅收抵免、向后遞延抵扣、購買成果服務等政策試點。
在創新組織模式方面,要強化“企業出題”、“政府張榜”、“揭榜掛帥”、科技懸賞等組織模式,鼓勵科技創新領軍企業和行業組織設立基礎探索基金、創新聯合基金、基礎科研成果轉化基金、基礎科研成果與人才獎勵計劃等,不斷拓展企業參與和投入基礎研究的廣度、深度和力度。
完善科技激勵體系,夯實基礎研究人才沃土
在法律法規和政策上,就高校、科研院所等接受社會捐贈支持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與配套措施方面,可圍繞基礎研究接受基金捐贈渠道、捐贈流程與財務規范、資金使用監管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
此外,社會力量設立基礎科研捐贈的免稅等激勵體系制度還需進一步研究,非營利組織捐贈對基礎研究投入的貢獻度和參與度還需要進一步拓展。
放眼全球,世界各類科技基金或獎項主要來自政產學三方力量獨立或合作資助。大部分獎金來自于學會、協會與基金會,其中,個人捐贈及遺產占到了基金類獎項60%以上,大型企業及企業家近年來捐贈學術大獎資助規模增加明顯。如成立于1953年的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員計劃,作為私人資金資助生物和醫學研究的組織,提出“選人而不是項目”的理念,致力于發掘具有在未來做出原創性和創造性貢獻巨大潛力的中青年科學家。每人在可續簽的七年任期內獲得約900萬美元的支持,鼓勵支持其從事學術前沿有高風險、高影響力、原創性重大問題,七年后通過科學審查者將獲得二輪聘期,不通過也能得到兩年的解聘緩沖期。2000年以來,該資助體系科學家中已有20余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其創造力和成就已獲得各界的廣泛認可。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高校應進一步夯實基礎研究與基礎人才沃土,形成基礎研究多元支持結構。支持社會以捐贈、設立科學基金、科學獎勵等方式加強基礎研究。高校還可以通過鼓勵優勢學術單位、社會組織發起設區域或國際性科技獎,提升獎勵“稀缺性”和識別優先權作用,支持“社會出資、同行評選”,引入第三方運營,確保資金管理的獨立性和長效機制。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要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通過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提升國......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要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通過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提升國......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要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通過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提升國......
2024年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動經費資助和國際化培養資助評審工作于日前結束。經過單位推薦、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給予秦翠翠等204名博士后科研活動經費資助、SHABIRALI等8名博士后國際化培養資助。現......
為進一步深化社會發展重大課題研究,完善政策研究體系,增強政策研判能力,為制定實施重大政策提供有益支撐,現對2024年度社會領域重大課題項目,向社會公開征集研究單位。具體事項公告如下。一、研究題目及要點......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1991523、82073823)等資助下,南京中醫藥大學胡剛教授團隊在神經元糖代謝特征與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神經元胞體主要進行有氧糖酵解代謝以防止氧化......
近日,海南省科技廳經公開申報、形式審查、專家評審、行政決策等程序,公示2024年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科研項目擬立項項目11個,安排經費1698萬元。詳情如下:海南省科學技術廳關于2024年海南省院士創新......
近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發布的一項研究,對于當我們在一個嘈雜、擁擠的房間里時,大腦是如何跟蹤對話的,給與了一個很好的解釋。這一發現可能會改善助聽器功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VinayRaghav......
天和、問天、夢天三艙齊聚天宇中國空間站傲立太空夸父探日、青藏科考、微納衛星、量子傳輸、質子治療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2月24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
日前,青島大學與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共同舉辦“泰山名師講堂”,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通過網絡平臺“齊聚一堂”,共話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技術。此次活動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