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法國科學家發明了第一座生物反應器——moris池,拉開了生物法處理污水的序幕。一百多年間,生物處理污水技術迅速發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厭氧消化法等一項項技術從科學家的實驗室,走向污水處理的現場,其中,光合細菌處理污水技術的出現,被認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光合細菌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工藝簡單、運行成本低,不僅克服了活性污泥法剩余污泥處理難題,還可以利用光合細菌生成高價值產品,由廢變寶。”說起光合細菌,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光明就會興奮地講個不停。
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張光明,歸國后將其學術研究的重心放在水處理領域,先后承擔了20余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張光明帶領的光合細菌研究團隊,在光合細菌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方面做了扎實的基礎性研究,進行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為該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工業廢水處理中,高濃度有機廢水降解難、廢水處理的污泥生產二次污染等污染問題難以解決,而常規廢水技術也無法滿足處理需求。對此,張光明開發了一套光合細菌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該技術應用方式更加靈活,曝氣時間短、能耗低、無剩余污泥、可生產生物資源,工藝簡單、運行成本低。
目前,我國的工業廢水處理技術還有待提高,光合細菌技術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張光明說,該技術在為企業處理污水時,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并進,隨著光合細菌廢水資源化技術的進一步研究,菌體規模擴大、生物降解效率不斷提高,這一技術或將在水處理技術中占據重要地位。
作為中科院審議通過“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選,2023年院士增選意義重大。中國紀檢監察報發布的《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
7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科研團隊與中科捷云(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長沙舉行游離氨基酸檢測技術專利獨占實施許可簽約儀式。雙方將全力推......
7月3日,2024年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在北京舉辦,科技信息大數據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熱點議題之一。會上,知識產權創新科技服務云平臺“八月瓜”宣布,其旗下“創新大腦”已收錄全球178個國家超過1.91億條專利......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如何讓“科技之花”綻放得更絢麗?一份由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的文件,首次明確了科技金融的“施工圖”。這份《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強......
——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重要講話“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自強不息,科學報國。”這是鐘掘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鐘掘是我國機械專業領域首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女科學家。作為中南大學教授,她幾乎每天準時出現在中南大學的實驗基地。她雖已88歲,但精神矍鑠、充滿激......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西南喀斯特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
“從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幾年,規模定律依然有效,大語言模型仍有很大提升空間。”6月14日,2024北京智源大會在京舉行。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在主旨演講中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作出最新判斷。他認為......
6月17日,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深海礦產資源開采關鍵裝備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在湖南大學整車先進設計制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通過綜合驗收,驗收結果為優秀。專家組認為,項目攻克了多項行業技術難題,形成了系列......
記者6月11日從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獲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擔任主編,牽頭組織全國知名環保等領域專家撰寫的《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利用》學術研究專著,已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