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107篇中國論文,數量之多令人觸目驚心。”9月3日,在華中農業大學2017級研究生新生入學第一課的課堂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啟發唏噓不已。
按照華中農業大學的慣例,從2016年起,新入學研究生的第一堂課不講書本知識,而是由該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啟發講授“科學規范與學術道德”。
今年是張啟發第二次開講,為幫助新入學的研究生扣好“第一顆扣子”,他自嘲說,直到上講臺前幾分鐘,還在修改課件。
“主要是想把107篇論文被撤稿的事件加進去,沒想到內容太多了。”張啟發略顯無奈地說,雖然科技部在6月14日就公布了“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事件的調查結果,但是到目前為止,卻沒有看到一家涉事單位對撤稿論文的作者進行處理。
“出了這么大的事情,單位難道就沒有責任了嗎?”張啟發質問道。他認為,不能每次出了問題,就等著上面主管部門來調查處理,治理學術不端行為說到底還要每個法人單位都主動擔責。
作為全國11所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案例教學試點單位之一,華中農業大學自2014年就頒布實施《華中農業大學學術規范》《華中農業大學處理學術不端暫行辦法》和《華中農業大學學術不端行為處罰細則》等制度。
三份文件以“字典”的形式明確界定了“抄襲、剽竊、篡改偽造數據和文獻、重復發表、不當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同時還用表格對各種學術不端行為所對應的不同人員處罰措施進行了非常細致的規定。
張啟發坦言,以前學校每年大大小小的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讓管理者不堪其擾,新制度實施3年來,學校變得“風平浪靜”,他這個學術委員會的主任也清閑不少。
“以前我們總是講零容忍,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從嚴從重處理,但是如何從嚴卻不得而知。”張啟發認為,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很多管理辦法形同虛設,容易讓人鉆空子。
為此,張啟發想到從交通管理上獲取靈感。張啟發認為,按照交通法規來制定學術不端行為處罰細則,不僅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而且極具威懾力,因為在制度面前,沒有人情可講,一旦犯事,馬上就能“對號入座”。
目前,張啟發已經在國內多個場合介紹了華中農業大學首創的交規式學術不端懲處體系,并得到了不少同行和高校管理者的認可。他表示,雖然交規式學術不端懲治體系是華中農業大學獨創,也是全國首例,但這對治理學校很有益處,愿意沒有版權地去推廣。
“如果每個法人單位都有這樣一套懲治體系,我相信國內的學術環境會平靜很多。”張啟發認為,在反思學術浮躁的時候,不能一味地指責現行的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永遠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但是我們可以在預防和懲治體系上做得更好一點。”張啟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