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7-13 18:15 原文鏈接: 張存浩院士逝世,享年96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杰出盟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黨組書記、第二屆和第三屆主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原所長,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激光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分子反應動力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張存浩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7月12日13時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新中國成立初期,張存浩先生排除萬難回到祖國,一生中為滿足國家需求多次改變科研方向。他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多項國際先進成果。研制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固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放電引發脈沖氟碘化學激光器。在國際上首創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方法,并用該方法首次測定了氨分子預解離激發態的壽命為100飛秒,該成果被《科學》主編列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

    張存浩先生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幾十年來,他積極創造和提供有利條件,促進團隊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在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期間,積極推動設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組織制定了資助青年科學家成長的政策和制度、著力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科研環境,為優秀青年科學家的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新聞多看點

    人生中第一件“叛逆”的大事

    1928年,張存浩在天津出生。1937年,日軍的槍聲打破了他平靜的幼年生活,之后便跟隨姑父、姑母開始了數年的流亡生活,1948年赴美。兩年后,22歲的張存浩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原本想繼續讀博士的張存浩敏銳感到中美兩國關系日趨緊張,于是,他決定放棄讀博深造,迅速回國。

    △張存浩(右一)與父母及家人合影。

    他做了人生中第一件“叛逆”的大事:違背姑父、姑母讓他在美讀完博士的意愿,自作主張提前回國。1950年10月,張存浩回到剛剛成立一年的新中國。

    多次“轉行”只因國家需要

    回到祖國后,張存浩來到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正式開始了他報效祖國的科研人生。20世紀50年代初,張存浩在水煤氣合成燃料領域進行研究,當時他的研究成果已與世界同步。而因大慶油田被發現,天然油的成本更具優勢,合成油的研究成果只能擱置。

    △張存浩(左一)在實驗室進行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實驗。

    20世紀50年代末,張存浩轉向火箭推進劑研制,這對他來說幾乎是全新的領域。1960年世界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問世后,激光成為國際研究熱點,為了國家戰略需要,張存浩再一次“轉行”——研發化學激光器。

    20世紀80年代以來,張存浩與合作者從事雙共振多光子電離光譜、激發態分子光譜及化學、量子態分辨的分子傳能及新型化學激光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實現了第三次“轉行”。

    張存浩回憶自己的科研生涯,幾十年的時間,他的科研經歷了三次“轉行”,他的心中總有一束光在牽引著他,那束光就是國家需求。每次“轉行”他都竭盡全力,做到盡善盡美。

    (總臺央視記者帥俊全褚爾嘉)

     


    相關文章

    葛墨林院士:忘我科研,樂在其中

    葛墨林在為本科生上課。南開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葛墨林,1938年出生于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致力于研究“楊—米爾斯規范場”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及其物......

    陳清泉院士:電池壽命4年跟電廠壽命30年不匹配

    陳清泉院士:新能源電池壽命問題亟待解決,推動電動汽車與電網雙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創始主席陳清泉,作為電動汽車及智慧能源領域的專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專注于電動汽車的研究,致力于推動......

    諾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司徒塔特逝世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消息,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學原兼職教授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JamesFraserStoddart),于2024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82歲......

    紀念侯祥麟、閔恩澤院士系列活動在京舉辦

    為深切緬懷我國石油化工科學家侯祥麟、閔恩澤院士,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12月27日,“讓創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侯祥麟、閔恩澤先生銅像揭幕儀式及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座談會”成功舉辦,近百位能源化工行業......

    曹臻院士:“事情開始有趣起來”

    回顧2024年,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簡稱“拉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臻算了算,這一年,他在國內外作了20多場報告。每一次作報告前,他都會把“拉索”的最新研究進展加進演示文稿里。“我們2024......

    有長期穩定的支持,才有后面的精彩故事

    初冬時節,珞珈山青磚黛瓦,疊翠流金。走進武漢大學校園東北角的實驗室,龐大的“薄膜生長缺陷跨時空尺度原位/實時監測與調控實驗裝置”(以下簡稱薄膜生長實驗裝置)正在高速運行。該裝置由“進樣腔”“高真空環形......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原所長洪鐘祥逝世,享年87歲

    我所退休職工洪鐘祥同志,中共黨員,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洪鐘祥同志曾擔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對洪鐘祥同志的不幸逝世,我們表示沉痛的哀悼!洪鐘祥同志生平中......

    何季麟:懷揣靶材報國夢的“稀有”院士

    捐贈儀式后,何季麟院士給師生帶來“材料人同上一堂愛國主義課”。學校供圖■我取得的獎勵來源于科技,也想把它反哺到科技領域。這些資金很微薄,希望盡微薄之力,獎勵優秀學子,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材料科學事業,......

    如何應對AI帶來的認知安全挑戰?黃殿中院士提出四點對策

    12月5日,2024第三屆北外灘網絡安全論壇在上海“世界會客廳”舉行。多位院士專家與會,共同探討網絡安全技術的最新進展、分享標桿案例與應用經驗,探索多層次、多維度合作機制,推動構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網絡......

    杜祥琬:三次轉換研究方向的“跨界院士”

    1993年,杜祥琬在核試驗場。1990年,杜祥琬(左)和王淦昌的合影。1993年,杜祥琬(前排左一)在庫爾勒國家試驗場。受訪者供圖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6號院,如今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