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18.shtm
“預計到2025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將達到萬億規模。而當前北斗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數量約為50萬人,與萬億級的產業規模相比人才缺口巨大。”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告訴《中國科學報》。
?
張平文 受訪者供圖
定位、導航和授時(PNT)體系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戰略資源和大國較量的制高點。美國等西方國家將PNT技術列為出口管制清單,并制定了多個中長期計劃遏制中國在該領域的發展,試圖在技術和產業上卡我們脖子。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北斗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綜合PNT體系作為國家時空安全的命脈,必須走獨立自主發展道路。”張平文說。
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張平文告訴《中國科學報》,現階段我國北斗產業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復合型導航技術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人才儲備不足。北斗產業從業人員需要掌握測繪、通信、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專業知識,而我國當前的專業及學科體系還無法有效支撐這一類人才的培養。二是我國面向北斗產業的空天科技戰略力量較為單薄、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薄弱。
張平文建議,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導航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規模。在“交叉學科”門類增設“導航技術”一級學科,鼓勵高校設置“導航工程”本科專業及學位點,建立從導航技術職業教育到本科專業及學位的完整學科體系。
整合測繪、通信、計算機、控制等多學科交叉知識體系,打通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與導航應用創新的鏈條,培養符合新時代北斗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專業型、復合型的導航拔尖創新人才。
借鑒網絡空間安全、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的學科發展布局,在國家層面設立研究生專項指標,并加大投入,加強重點領域高校、科研院所的前沿交叉學科建設,加快推進導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