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460.shtm
▲2020年,張永亮在阿尼瑪卿山5800米埡口鉆取冰芯。
▲2004年,張永亮(左一)等參加第21次南極科考。受訪者供圖
■本報見習記者 葉滿山
“在最高、最冷、最危險的地方做最苦的事。”回顧自己二三十年來的工作,張永亮用了“四個最”。
張永亮,“中國最好的冰鉆師”,他口中“最高、最冷、最危險的地方”有海拔7000米的埡口,也有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為了鉆取符合科研需要的冰芯,他跑遍了西藏、新疆、青海一帶的山地冰川,也曾于1997年、1998年、2004年先后3次參加中國南極科學考察。
雖歷經千難萬險,卻從不曾退卻。“只要科研有需要,我還會繼續踏上冰川。”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年近70歲、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工作的張永亮語氣堅定。
只要科研有需要
2023年5月,“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啟動,張永亮又一次來到距離珠峰大本營30公里的珠峰站。
此時,張永亮已經退休9年。這是第幾次登上珠峰大本營,張永亮也記不清楚,但這是他患惡性腫瘤后第一次參加科考活動。
2021年5月,在古里雅冰川,張永亮像往常一樣進行冰芯鉆探工作。但這次與前幾次不同,他明顯感覺體力不如從前,外加頻繁的起夜,他想可能是過度勞累所致,是時候休息一下了。
返回蘭州體檢后,張永亮被醫生告知患有惡性腫瘤,需要立即住院治療。此時的張永亮還惦記著下次的冰芯鉆取工作,希望等野外任務完成后再住院,但被醫生嚴詞拒絕。
當“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和祁連山八一冰川科考啟動時,團隊成員希望張永亮能繼續參與冰芯鉆取工作。由于已經一年多沒有參加野外科考,加上身體原因,張永亮一開始婉言謝絕。
可是目前國內能完成冰芯鉆取工作的人屈指可數,并且每次鉆取冰芯任務花費巨大。經過多天的思考,張永亮最終決定帶病前往。
這讓團隊成員特別高興,因為張永亮就像一顆定心丸,好像只要有他在,鉆取冰芯的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而讓張永亮下定決心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不同于以往,今年4月和5月的兩次冰芯鉆取,有一項任務是培養新人”。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的八一冰川,是一個發育于平緩山頂的冰帽型冰川,因為海拔較低,張永亮選擇到此處對新人劉亞軍進行指導。
“這是新人第一次獨立上手,我就在旁邊指導他。”張永亮說。5月的珠峰科考,“我沒上去,因為確實身體不太行,只能在大本營待著”。
“這次由劉亞軍獨立完成的鉆取工作很成功,希望他以后能擔負起這項重任。”作為場外指導,雖然沒有親臨一線鉆取冰芯,但張永亮不覺得遺憾。
從回鄉務農到踏上冰川
面對“中國最好的冰鉆師”的美譽,面對“如此危險的工作為何一直堅持,哪怕是退休后、患病后”的提問,張永亮的話語很樸實。“我是本應回家務農的,但因冰川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相比科學家,我的工作很普通,但只要能為科學研究作出自己微不足道的一份貢獻,再苦我也會堅持。”張永亮說。
故事要從1975年春天說起。
只有高中學歷、在大西北家鄉務農的張永亮,看到了中國科學院原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的招工信息。因為青藏鐵路前期勘探需要人手,對于他來說,告別農村,去省城工作的機會尤為難得。
因為身體素質好,又肯吃苦耐勞,張永亮獲得了此次招工的名額。
從此,命運開始改寫。
1980年,張永亮被分配到剛成立的冰川研究室小型儀器研制小組,從事冰川小型儀器的研發工作,這一做就是10年。
1990年,他參與我國冰芯鉆機(BZXJ)的研制工作。為了驗證研制效果,同年11月,他和同事帶著自主研制的冰芯鉆機前往新疆天山1號冰川試鉆。
新疆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位于天山山脈,海拔最高達到4484米,距離烏魯木齊市約130公里,是世界上離大城市最近的冰川之一。
“這一次上冰川,背著幾十公斤的設備,一步一步踩在前面隊員的腳印上,碰上下大雪只能就地等待,等天氣好轉再繼續向前。”張永亮回憶說。
到達工作地點他們就要立馬支好帳篷,同時還要在冰川表面搭建冰芯鉆架,完成準備工作后,休息一會兒,等溫度降低到適合打鉆時開始鉆取工作。
“白天睡覺,晚上打鉆。”張永亮說,因為白天氣溫升高,冰鉆打出的鉆孔很容易被水灌滿,而且如果溫度太高冰芯出來之后容易消融。鉆孔內外溫度差異較大,還可能導致冰屑凍結在鉆具上,進而引起卡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他們只能選擇在夜晚進行。
打鉆從晚上9點開始到第二天早上9點結束,晝夜顛倒的工作模式,一開始就讓張永亮嘗到了冰芯鉆取的苦。
“最初試鉆的時候,折騰了幾個晚上,鉆機卻怎么也打不下去,我們每個人都絲毫不敢懈怠。因為這關系到國產冰芯鉆能否第一次在南極科考中發揮作用。”如果鉆不透50米的冰芯,那么他們幾年來的研制工作就是失敗的。
經過幾個夜晚的嘗試、排查,張永亮發現,問題在于鉆機切刀尺寸太小。他換上其他刀具,終于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環境下,鉆取了一根90多米的透底冰芯。
此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高興得互相擁抱和擊掌,卸下緊張情緒的張永亮對著空蕩蕩的山谷大喊了一聲。
“當時打透了冰川,證明我們的冰芯鉆沒有問題!”
該冰芯鉆機的成功研制徹底改變了我國在冰芯鉆探方面只能依靠外國技術的局面。而這款國產冰芯鉆機幾乎在張永亮的每一次冰川科考任務中都與他相伴。
從研制者到維修師、再到冰鉆師,張永亮的一生就這樣與冰芯難舍難分。
長達1萬米的冰芯是如何取到的
據了解,現在國內從事冰芯鉆取工作的人屈指可數。張永亮鉆取的透底冰芯最深紀錄是215米,這些年來鉆取冰芯的累計長度達到1萬多米。
“冰鉆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冰川表面,利用專業工具對冰川進行鉆探,獲取冰芯樣品。”張永亮說,每次冰鉆機開鉆后,打出的冰芯長度約為四五十厘米,剛開始打冰芯速度比較快,越往下越慢,正常情況下每晚能打40到50米。他的最快紀錄是6個夜晚打了3根130多米的透底冰芯。
“透底冰芯是指機械鉆最后要觸及冰川底部的基巖。”張永亮說,透底冰芯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包含了數千年來的大氣和環境信息。
張永亮跟隨秦大河、姚檀棟、康世昌、侯書貴等多位科學家,為他們的科研工作鉆取冰芯。
談起在冰川上的生活,苦和累是張永亮最直觀的感受。
“我到現在看見方便面和火腿腸就反胃,一聞見味道就受不了。”在2010年以前,因為物資供應不是很充足,他們必備的餐飲物資只有方便面和火腿腸,而出野外一次最少要三四十天,在這些日子里跟他們“打交道”的主要是這兩樣食物。
最難熬的還有睡覺。有一次在海拔7000米的冰川上工作,返回大本營要走一天,為了節約時間,課題組決定就地解決住宿問題。一張塑料布鋪在冰面,再墊上一床軍用被子,鉆進睡袋就算上床睡覺了。
“白天我們睡覺的時候,積雪融化的水隔著塑料布就在我們腦袋下流過,帳篷里沒有爐子,取暖的方法只有曬太陽。”張永亮說。
不僅需要背著設備來往于冰川之上,還要在夜晚打冰芯,體力的消耗是巨大的。同時,冰川的危險程度很高,冰川表面常年積雪,掩蓋了冰川裂縫,如果有人掉進去,救援難度極大。每次鉆取冰芯都需要負重幾十公斤重的設備,每一步都需要極為小心,走錯一步,就有可能掉入被雪覆蓋的冰裂縫中。
除了青藏高原,張永亮還3次踏上南極大陸。
“比起在青藏高原鉆取冰芯,南極的冰芯鉆取工作相對輕松。”
在南極,冰芯鉆取設備由履帶車托運,不用幾個人輪流背上山坡,更不用在凌晨鉆取冰芯,所有工作時間與高原上的工作時間相反。
對張永亮來說,記憶最為深刻的是最后一次南極科考任務。
“我們采用的是日本鉆,沒有備用鉆筒,不巧冰筒掉入30多米深的鉆孔內。相當于要在11層樓的樓頂,去‘釣’回冰芯鉆筒,難度極大。”
沒有技術,只有運氣,科考隊員輪流進行“釣魚”游戲。終于在一名隊員的運氣加持下,成功“釣”上了鉆筒,完成了在南極大陸最高點鉆取冰芯的任務。
而此次是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冰穹A”最高點鉆取108米的冰芯,冰芯樣品被保存在零下18攝氏度的冷凍集裝箱內運回上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0/531421.shtm10月11日,科幻電影《749局》科影融合特別場在京舉行。電影主創團隊與科技領域相......
10月11日,甘肅省迎來了職業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正式揭牌成立。這一歷史性時刻標志著歷經六十八載發展的甘肅省唯一一所林業類高等院校,正式邁入了本科教育的新階段,開啟了新的征......
”標志性科考活動獲系列重大突破 “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考活動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科考主體任務已經基本完成,這次科考從天到地、從冰到水取得了全方位的進展。”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
關于確定2024年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名單的通知北京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山東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陜西省、青海省生態環境廳......
10月8日,華中農業大學果蔬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團隊梅之南教授和楊慶勇教授課題組,發布了首個專門面向菊科植物的多組學數據庫平臺——AsteraceaeMulti......
實驗桌上堆放著精密儀器和焊接工具,電腦上是正在運行的電路圖,一頁頁寫滿了數據、畫滿了圖樣的紙張在桌面鋪開,各式或大或小的電子元件前,南京郵電大學工程實驗教學部創新中心副主任郝學元正在埋首研制電工電子實......
近日,記者從中國計量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蜜蜂與蜂產品學研究團隊主持的兩項推薦性國家標準《GB/T44349-2024 蜂花粉總多酚的檢測福林酚試劑比色法》和《GB/T44350-202......
10月10日,由廣東省機械行業協會組織并主持召開的“面向軟性物料的多級賦碼追溯柔性包裝生產線研制與應用”項目科技成果鑒定會議在廣東佛山舉行。經專家鑒定,該項目成果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記者獲悉......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組培與轉基因團隊在全球率先獲得了橡膠樹CRISPR/Cas9純合基因編輯橡膠苗。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經濟作物和產品》(IndustrialCropsandProd......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香(大)蕉栽培生理生態研究組從森林鏈霉菌2-6中分離獲得抗枯萎病菌(FocTR4)的活性物質FluvirucinB6,解析了該抗真菌物質的抑菌作用位點及抑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