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觀察細胞,我們常常需要顯微鏡。現在,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可通過細胞自身的遺傳物質對細胞進行“拍攝”,進而生成獨特的可視化圖像。雖然當前該方法生成的圖像比傳統顯微鏡圖像要模糊,但這種方法或許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改進癌癥治療,并探索人類神經系統的形成過程等。
在今日發表于Cell雜志的重磅文章中,來自美國Broad研究所的三位科學家:Joshua A. Weinstein、Aviv Regev以及Feng Zhang(張鋒),對這種空間基因組學方法進行了描述。研究人員介紹,該方法名為“DNA顯微鏡”(DNA microscopy)。它無需專門的昂貴光學設備,僅使用樣本本身及相應試劑,就能使樣本作為化學反應的一部分提供自身的空間信息,幫助闡明細胞和組織內遺傳物質的空間組織結構。值得關注的是,該方法化學反應的產物可以直接通過DNA測序儀讀出。
圖:“DNA顯微鏡”收集數據的可視化圖像。來源:Joshua Weinstein/Broad Institute
據悉,該方法的工作原理是先將細胞培養中選定的RNA反轉錄為cDNA,然后利用獨特的核苷酸鏈(UMI)標記待研究的分子。這些標記會自我擴增,當它們擴增到與另一個cDNA標記接觸時,連接處就會產生一個獨特的核苷酸標簽(UEI)。這些連接標簽對于捕獲細胞的DNA圖像至關重要。如果兩個cDNA分子一開始便十分接近,那么它們的擴增拷貝就會頻繁地結合在一起,產生的標簽就會比兩個相距更遠的cDNA分子更多。也就是說,任何兩個cDNA越接近,它們產生的連接標簽就越多。最后,為了計算標簽的數量,研究人員將提取并分析細胞中DNA。然后,計算機算法可以推斷出DNA分子的原始位置,從而生成圖像。通過“DNA顯微鏡”,科學家可以繪制出任何與合成DNA標簽相互作用的分子群——細胞基因組、RNA和蛋白質。
Broad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Joshua A. Weinstein表示,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物學可視化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最初的cDNA分子就像無線電發射塔一樣,以DNA分子的形式相互發送信息。研究人員可以檢測到一座“信號塔”與附近的另一座“信號塔”的通訊,并使用“信號塔”之間的傳輸模式來映射它們的位置。
為了驗證這項技術的有效性,研究人員在攜帶綠色或紅色蛋白質基因的細胞上進行了測試。雖然DNA microscopy方法獲得的圖像不如光學顯微鏡那么清晰,但它能夠區分帶有截然不同基因的紅色細胞和綠色細胞。此外,該方法還能捕獲細胞的排列。這種能力在分析來自人體器官的樣本時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該技術還不能揭示細胞內部的細節。
圖:傳統光學顯微鏡(左)和“DNA顯微鏡”(右)捕獲的一組細胞。來源:Joshua Weinstein/Broad Institute
“我們的目標不是取代光學顯微鏡,”Weinstein表示。但是“DNA顯微鏡”的確可以做一些光學顯微鏡做不到的事情。例如,光學顯微鏡往往無法區分具有不同DNA的細胞,如具有特定基因突變的腫瘤細胞或免疫細胞。因此,“DNA顯微鏡”可以通過識別能夠攻擊腫瘤的免疫細胞來幫助改善某些癌癥的治療。此外,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細胞通常會產生獨特的RNA來合成特殊的蛋白質,這項技術也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研究這類細胞。
目前,這項技術剛剛起步,其分辨率極限和靈敏度尚未量化,還需要進行更多實驗。此外,也有其他研究人員指出,這種通過測序獲得空間信息的方法可能要付出分辨率、靈敏度甚至通量的代價。但Weinstein表示,這項新技術可能會讓生物分析向前邁出一大步,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生物系統應用中,如免疫細胞圖譜或大腦,因為每一個生物樣本都是獨特且不可復制的。
作為空間基因組學的一項新方法,目前這一新興領域正得到全世界科研人員的關注。相關技術在腫瘤學、神經科學和免疫學等疾病領域中將有很廣泛的應用前景,而且有可能用于更廣范圍的生物學研究。目前,許多公司正在開發該領域的產品,包括10x Genomics、NanoString Technologies、Bruker、BioSpyder及Cartana等。
作者在論文中透露,他們已經申請了與該技術相關的ZL。2014年,張鋒和Weinstein在美國申請了“通過高通量測序繪制生物分子原位空間和細胞圖譜”(Spatial and cellular mapping of biomolecules in situ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的ZL。Weinstein坦言,他目前更關注的是傳播,而不是商業化,當前主要目標是探索重要的生物學領域。
圖:“DNA顯微鏡”相關ZL申請。來源:USPTO
參考資料:
1. DNA Microscopy: Optics-free Spatio-genetic Imaging by a Stand-Alone Chemical Reaction
2. Envisioning DNA as Photons, Broad Team Turns Sequencers Into Microscopes
3. Researchers use DNA to take pictures of cells
4. New Technique Maps RNAs in Cells Without a Microscope
2024年4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肖振宇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紅梅、于樂謙、郭靖濤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魏育蕾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南南助理研究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發表文章《3......
2019年10月3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BrendaL.Bloodgood團隊(G.StefanoBrigidi為第一作者)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GenomicDecodingofNeuronal......
近日,英國科研與創新署(UKRI)宣布,醫學研究理事會(MRC)、劍橋大學米爾納治療研究所(MTI)等聯合成立功能基因組學實驗室,作為英國卓越研究中心和國家資源中心,匯集英國生命健康領域學術界、產業界......
肺癌是全球癌癥致死的首位原因,而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總數的15%,是所有肺癌亞型中惡性程度最高、預后最差的亞型,5年生存率僅為5%。與非小細胞肺癌形成鮮明對比,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手段單一,患者總生存率低。......
肺癌是全球癌癥致死的首位原因,而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總數的15%,是所有肺癌亞型中惡性程度最高、預后最差的亞型,5年生存率僅為5%。與非小細胞肺癌形成鮮明對比,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手段單一,患者總生存率低。......
基因組學公司股票在2023年普遍下跌,遠落后于大盤。總體而言,基因組網前40名在2023年同比下跌了7%。與2022年相比,前40名暴跌34%。如果不是因為整體市場表現強勁,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
11月5日,南京師范大學國際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杰·科恩伯格教授擔任中心首席科學家。這一“官宣”,讓百公里外的常州為之振奮:上月,由常州市政府、常州高新區......
背景植物科學中常以高通量的方式(組學)研究生物體不同層次的復雜性,通常整合多組學數據以獲得生物體發育或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生物學的準確圖像。目前,全長異構體測序(Iso-Seq)與短讀長轉錄組學和蛋白質......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科研人員發現,螞蟻的血腦屏障在控制其行為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血腦屏障可以調節螞蟻大腦中的激素水平,從而影響他們在蟻群中的行為。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雜志上。研究......
草莓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營養價值,現代八倍體栽培草莓起源于兩個八倍體野生種弗州草莓和智利草莓的種間雜交。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朱安丹專題組深入解析了八倍體草莓的起源和遺傳分化特征。相關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