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3-08 14:27 原文鏈接: 徐旭委員:被動不如主動,探索未知病毒新思路

    在新發突發傳染病暴發面前,人類對病原微生物認知上的滯后會造成防控上的被動局面。為改變這一局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旭東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建議,要建立一個能夠將“主動應對未知疫病”功能作為目標的國家實驗室。

    徐旭東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 10 年間,國內外已有多家研究團隊在新病原體挖掘、致病風險評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成果,但當前我國關于潛在病原體和致病風險預警的研究還存在研究深度不夠、缺乏體系化合作等問題。因此建議通過國家實驗室機制予以改善。

    面對新發突發傳染病,人類很被動

    本世紀以來,以SARS、埃博拉出血熱、新冠肺炎等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先后出現,不僅對人類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巨大威脅,也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70%以上的新發傳染病來源于動物。”徐旭東說,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現代養殖業的發展和環境變化,人類和動物的接觸越來越密切,這直接增加了動物攜帶的病原體發生溢出、給人類帶來疾病的機會。

    目前已發現的病原微生物只是冰山一角,自然界中的病原體種類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認知。因此,徐旭東直言:“潛在的能引起人類傳染病的病原體將是未來我們持續面臨的挑戰之一。”

    他提出,目前人類應對傳染病的對策基本是被動的:疫情出現之后,首先須鑒定病原體,繼而開展傳播途徑、動物宿主和傳播媒介、診斷治療、預防控制等研究。如此,在新發突發傳染病暴發的初期,必然存在一個認知上的滯后期,造成社會動員和封閉措施無法決斷,既可能超過應對需要造成經濟損失,也可能因遲疑不決導致疫情擴散。

    “這一問題已經在2020年初武漢暴發的新冠疫情得到顯現。為此,需要改變潛在病原體引發新型傳染病的應對策略,做到主動出擊,提前布局,開展前瞻性研究和風險預警。”徐旭東說。

    “單打獨斗”難成氣候

    事實上,過去的10年間,國內外已有多家研究團隊在新病原體挖掘、致病風險評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成果,發現多種過去認為不致病的微生物實際上可以引起人間疫情。有團隊還通過統計機器學習模型整合病毒學、生態學、人口統計學等多維數據,預測全球哺乳動物病毒跨物種傳播風險。

    但是,徐旭東指出,當前我國關于潛在病原體和致病風險預警的研究存在兩方面問題。

    一是相關研究僅依靠單一研究團隊對某一類特定的自然宿主動物或媒介動物的病原調查,缺少多部門、多學科領域的合作。

    “若需從病原體傳播的完整鏈條上發現、鑒定病原體,研究其傳播風險,僅憑科研人員單方面的力量是不足夠的,需要農林、獸醫部門、醫療衛生部門等多方的協作。”徐旭東說,此外,傳染病預測預警工作還需要生態學、流行病學、數學建模等多學科專業特長的有機結合。

    二是研究深度不夠,下游研究跟不上。徐旭東指出,成功分離到病原體的概率很低,且目前只有很小一部分病原體進行了體外或動物感染實驗;此外,針對未來可能造成疾病暴發的新型病原體的診斷方法和疫苗、藥物等防治技術的儲備,進展也相對緩慢。

    多方聯動,防患于未然

    國家實驗室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集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針對我國在潛在病原體和致病風險預警的研究中“單打獨斗”難成氣候的問題,徐旭東建議,要通過國家實驗室機制,整合病毒學、微生物學、公共衛生學、獸醫學、生態學、數學等多學科團隊,形成相對穩定的潛在病原體和新發傳染病研究隊伍,并給以長期支持。

    同時,徐旭東表示,還要建立科研院所、衛生健康、農業林業等多部門協調聯動機制,以便捷實現相關研究在樣品采集、病原體特征鑒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儲存與分析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形成潛在傳染病的預警與防控體系。

    非洲、東南亞是一些新發傳染病的“熱區”。徐旭東認為,我們要與非洲、東南亞等的熱點國家建立合作機制,拓展潛在病原體研究范圍,進而加強對未知疫病預警和檢測。


    相關文章

    人類將病毒傳給動物多于動物傳給人類

    人們害怕老鼠等動物將病毒傳給自己。但結果顯示,在傳播病毒方面,其他動物更有理由害怕人類。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家對病毒基因組開展的一項最新分析表明,當病毒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傳播時,病毒更多地是從人類跳......

    張鋒最新論文:這種人體天然蛋白可形成病毒樣衣殼,可被改造為mRNA遞送載體

    基于RNA的治療方法(包括mRNA疫苗),具有預防和治療廣泛疾病的巨大潛力。為了實現這一潛力,我們需要一套有效的遞送載體,將治療性RNA貨物有效包裝并安全地遞送到特定的組織中。目前已經開發出多種遞送方......

    國家脊灰病毒封存監管機構成立走好脊灰消滅“最后一公里”

    2月21日,記者從國家衛生健康委獲悉,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國家藥監局等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成立國家脊灰病毒封存監管機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成立國家脊灰病毒封存監管機構,統籌推......

    世衛組織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種什么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消息,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近日就“X疾病”暴發的可能性發出公開警告,稱下一次大流行病暴發“并非是否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發生的問題”,呼吁為應對“X疾病”做好準備。“X......

    艾滋病毒治療:問題的規模令人畏懼

    針對HIV-1感染的聯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可降低血漿病毒水平,從而使病毒血癥的臨床檢測結果呈陰性。由于劑量反應關系和藥物協同作用中意想不到的協同作用,ART完全抑制新的感染事件,阻止病毒進化和......

    世衛組織呼吁關注小型供水設施水質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布一項旨在改善小型供水設施水質、確保安全可靠供水、防治介水傳染病的飲用水指南,呼吁各國在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時充分考慮這類供水的安全。根據這份指南,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的飲用水來自小型供......

    中國疾控中心:四項措施有效降低呼吸道傳染病感染風險

    國家衛生健康委25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和健康提示有關情況。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管理處呼吸道傳染室主任彭質斌在會上表示,春運即將開始,人員流動將大幅增加,加上春節臨近,聚餐聚會活動也會......

    超2千萬黑龍江一地級市疾控中心21套檢測儀器采購結果公布

    近日,黑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黑河市中心實驗室突發急性傳染病病原體快速檢測能力建設項目結果公告公布。本次采購金額超2000萬元,共21套檢測儀器設備,包括微生物飛行質譜鑒定儀、流式細胞儀、原子熒光分光光......

    主推核酸檢測!11種法定傳染病最新診療方案發布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鼠疫等傳染病診療方案2023版的通知,制(修)訂了鼠疫、霍亂、炭疽、細菌性痢疾、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紅熱、布魯氏菌病、黑熱病、水痘、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傳染病診療方案,......

    傳染病溯源預警與智能決策國重實驗室:青年學術交流會

    2023年12月23日,傳染病溯源預警與智能決策全國重點實驗室“2023年青年學術交流會”在京召開。青年學術交流會自原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以來,每年舉辦一次,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研究生進行......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