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乘組執行出艙任務時,身著的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艙外航天服就是一個微型的載人航天器,它除了要在外太空環境中保護航天員的安全外,還要兼顧穿著的舒適性和航天員空間行走和空間作業的便利性。“飛天”艙外航天服究竟包含了哪些新的功能?能支持多久的出艙時間?航天員穿著它作業是否舒適?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室主任 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 張萬欣:我們這套服裝是二代的艙外航天服,從功能上還是相當于一個微型的載人航天器。它最上面是一個頭盔,整個一個面窗實際上是四層的結構:里面兩層是壓力面窗;中間是充氮層,可以起到隔熱和防結霧的作用;外層是防護面窗,作業過程中難免會有磕碰,有可能會被劃傷,影響視野,所以防護面窗是在軌可更換的。外層濾光面窗,航天員可根據陽照區和陰影區來放下和打開,相當于太陽鏡,防止光線射入眼睛。
航天員離開空間站進入太空,面臨200多度的溫差、空間輻射等一系列考驗,而飛天艙外航天服有多層設計,實現了真空防護、高低溫防護和輻射防護。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室主任 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 張萬欣:每個服裝的每個關鍵功能都有冗余備份。一旦主份失效,備份可以繼續工作,保障航天員的安全。我們每套服裝生產研制出來之后要做很多實驗,凡是有可能穿這套服裝的人都要來試穿。整個上肢是根據人的關節來設置的。
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無論是原材料、設計,還是確定實驗方案、驗證總結再改進,都是自主研發。相比于神舟七號飛船航天員翟志剛的出艙艙外服,它的安全可靠性更高,支持艙外活動的時間更久,穿在身上也更加舒適。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室主任 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 張萬欣:經過改進提升、關節的小型化之后,它可以滿足了一個一米六到一米八的人穿著使用。適體性越好,它的活動性能才能保障,穿著它就工作起來更輕松。
此外,飛天艙外航天服可以調節適應每位航天員的體型。雖然重達130公斤,但穿脫起來極其方便快捷。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室主任 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 張萬欣:穿五分鐘,脫五分鐘這個都是有計時的。一般情況下,受試人員包括航天員都用不了(五分鐘),也就在三分鐘左右。所有產品,就是所有金屬產品,在經過拓撲設計,能把它鏤空的都鏤空了,因為它的功能決定了它就只能是這么重。其他的產品我們都是要求越輕越好。
聶海勝 劉伯明湯洪波談“人在太空”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乘組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完成了中國空間站的首次航天員出艙活動。這次出艙活動,劉伯明站在機械臂上,湯洪波艙外爬行,兩人先后抵達作業點并完成艙外作業,指令長聶海勝在艙內支持配合。空間站出艙活動,航天員身著艙外航天服進入太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神奇過程,航天員經歷了什么樣的體驗,他們是如何分工合作完成太空行走和艙外作業的?
航天員 劉伯明:這次我當了一個太空導游,太陽照到地球的時候,地球色彩斑斕晶瑩剔透,那種美也真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我想把我看到的分享給億萬國人,讓他們欣賞外太空的美。我們不單純為了目前這一點點實驗,更是為后續一系列發展,為了我們國家的強大作準備。
記者:你剛露出頭來,第一次人從出艙口出來的時候,你看到外面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航天員 湯洪波:特別漂亮特別美,一個是很寧靜的那種感覺,什么聲音都沒有。另外一個就是很美就像科幻大片那種感覺,置身于一個只有平常電影里面才能看到的、很科幻的場景里面。剛開始在地面準備的時候想的時候會有一絲那種沒底的、害怕的感覺,但是上天以后完全忘了,就被那種美景給震撼到了。
記者:你第一次爬行的經驗是什么樣的?
航天員湯洪波:控制姿態,因為靠兩只手抓著它會有點擺,有時候就要把這只手松開去當一個杠桿去頂著前面或者是頂著后面,不然的話控制不住。因為前面神七的那一次出艙時間也是比較短的,大家都沒有在艙壁上爬過這么長時間,剛開始也是嘗試著摸索著,就像小孩學走路一樣,艙壁上有很多設備,也害怕碰壞了設備。還有一個就是艙外航天服是軟的,就怕萬一碰到尖銳的東西,扎壞了衣服,漏氣了那就很危險。
記者:你和飛行器之間就是一根繩是吧?
航天員 湯洪波:繩子掛著。我們有兩個掛鉤可以掛在艙壁上,保證人跟空間站是連接的,剛開始出去的時候,是兩只手攥得很緊的,很擔心很緊張的。但是后來就習慣了,我甚至到后來就把繩子掛在艙壁上,特意把雙手松開,體驗那種感覺。
記者:出艙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任務,為什么您作為指令長沒有第一次出艙?
航天員 聶海勝:我要在艙里做支持、做指揮,在艙里還要操作其他的設備,最重要的還有一個機械臂,機械臂也是第一次,操作起來也挺難的。
記者:那就是說我們能夠看到的是航天員站在這個機械臂上,但是看不到的是您在里面對機械臂的操作。
航天員 聶海勝:對,需要往哪個方向運動的話我就在里邊可以操作,機械臂運行的時候對安全性要求也很高,它可能會和周邊這些艙體可能會產生碰撞,它有七個關節,轉的話可以大范圍地轉,離艙壁很近,轉一個地方可能牽扯到其他的地方。機械臂在運行過程當中我會看機械臂和艙壁周圍這些關系,有沒有干涉、碰撞的風險。
記者:這是自動還是手動的?
航天員 聶海勝:大范圍轉移是自動的,但是我發現有問題離得近的話肯定得緊急制動,到末端的時候最后精確操作的時候就手動,一旦有情況的話要及時進行暫停。
傾盡熱血獻航天甘為人梯育桃李——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勛章”獲得者陸元九光明日報記者張蕾光明日報通訊員孫國慧胡藍月“殫精強國,一縷英魂存海宇;竭慮宇航,滿腔熱血貫云天”“傾盡熱血獻......
傾盡熱血獻航天甘為人梯育桃李——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勛章”獲得者陸元九光明日報記者張蕾光明日報通訊員孫國慧胡藍月“殫精強國,一縷英魂存海宇;竭慮宇航,滿腔熱血貫云天”“傾盡熱血獻......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浙江湖州人,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94......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預備在東風著陸場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圖飛船返回地球時,會與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溫度劇增,導致氣體分子與飛船表面被燒蝕的材料均發生電離。這些不斷產生的電離氣體包裹在飛船周......
目前,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已完成推進劑加注,瞄準北京時間2023年5月10日21時22分,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
近日,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的空間站航天技術試驗領域完成我國首次液態金屬熱管理在軌試驗,取得了系列關鍵技術成果。液態金屬的導熱和吸納熱量能力遠大于傳統導熱劑,能夠實現高熱量的快速散發,在航空航天、先......
在中國取得的一系列航天成就背后,有這樣一組數據:嫦娥團隊平均年齡33歲,天問一號團隊平均年齡35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31歲。《面對面》專訪航天五院副總設計師黃震、航天一院緊固件室副主任馮韶偉、北京航天......
有了衛星互聯網,就意味著天上成百上千顆衛星,能時刻與地球上的手機、輪船、飛機、汽車等交換信息——身處大山里,也不必發愁沒信號,仍然可以盡情地網上“沖浪”,無論是在陸地、海上或者空中,都可以準確獲取貨物......
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作為今年航天日的預熱活動,第四屆中國航天創新創業大賽今天(21日)在青島開幕,一批航天科技成果集中亮相。這是一款能夠在距離地表10公里至30公里平流層內長期駐留的太陽能動......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今年中國航天日主題是“格物致知叩問蒼穹”,主場活動將在安徽合肥舉辦。近年來,中國“太空之家”遨游蒼穹、“祝融”“羲和”探火逐日……一次次飛躍與突破,刷新著中國航天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