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載人航天器”如何護航太空漫步?
航天員乘組執行出艙任務時,身著的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艙外航天服就是一個微型的載人航天器,它除了要在外太空環境中保護航天員的安全外,還要兼顧穿著的舒適性和航天員空間行走和空間作業的便利性。“飛天”艙外航天服究竟包含了哪些新的功能?能支持多久的出艙時間?航天員穿著它作業是否舒適?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室主任 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 張萬欣:我們這套服裝是二代的艙外航天服,從功能上還是相當于一個微型的載人航天器。它最上面是一個頭盔,整個一個面窗實際上是四層的結構:里面兩層是壓力面窗;中間是充氮層,可以起到隔熱和防結霧的作用;外層是防護面窗,作業過程中難免會有磕碰,有可能會被劃傷,影響視野,所以防護面窗是在軌可更換的。外層濾光面窗,航天員可根據陽照區和陰影區來放下和打開,相當于太陽鏡,防止光線射入眼睛。航天員離開空間站進入太空,面臨200多度的溫差、空間輻射等一系列考驗,而飛天艙外航天服有多層設計,實現了真空防護......閱讀全文
航天探索: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最近,中國航天很火。通過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我們發現了月球上的新礦物“嫦娥石”。借助天問一號和“祝融號”火星車,我們發現火星上真的有水。有了中國空間站,我們的航天員不僅完成了多次出艙活動,還在太空進行“種菜”等科學實驗……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
歐洲航天局增設載人航天等新部門
歐洲航天局3月22日宣布,該機構理事會日前召開會議,批準了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增設載人航天等幾個新部門。 歐航局表示,這次機構調整旨在增強歐航局的效率和競爭力,從而為其成員國提供更多便利,新部門及其團隊將于4月1日正式投入運轉。新設的載人航天部將負責管理歐洲與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事
世界航天日:致敬中國航天人!
今天(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61年前的今天,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實現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為人類的空間探索開辟了新途徑。2011年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12日確定為國際載人航天日,也就是世界航天日,以慶祝人類空間時代的開始。20多年前,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研制國際空間
從航天可視化到可視化航天
自9月28日進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歷時12天的緊張工作中,石家莊鐵道大學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趙正旭教授及劉展威、佟寬章、王威4人圓滿地完成了嫦娥二號三維可視化前期任務。向全球展現了嫦娥二號發射任務的實時精彩仿真。 “以前是航天可視化,現在是可視化航天。”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航天科技成果亮相航天創新創業大賽
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作為今年航天日的預熱活動,第四屆中國航天創新創業大賽今天(21日)在青島開幕,一批航天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這是一款能夠在距離地表10公里至30公里平流層內長期駐留的太陽能動力無人機,同時它還擁有對地觀測及通訊功能,可以與中低軌衛星進行功能互補,未來將成為新型中繼通
戚發軔專訪:傳承航天精神,續寫航天新輝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72.shtm 空間站“T”字形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嫦娥五號或找到月球有“本地水”證據,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一箭22星創造新紀錄……乘著“航天強國”夢想的翅膀,中國航天六十余載負重前行、厚積薄發,
國家航天局:多舉措培養航天人才
今天(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介紹,航天事業的發展需要引入更多新生力量加盟,在人才培養方面:第一,通過重大工程牽引,不斷加強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的培養,也包括大國工匠等。第二,強化人才交流機制,不斷規范和引導人才交流。第三,
堅持鑄就航天名匠
低調沉穩,是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薛長斌給人的第一印象。 曾先后擔任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和嫦娥四號任務有效載荷分系統總設計師的他,將自己的成就歸結為“運氣好”,“我覺得個人是一方面,幸運的還是趕上了整個時代發展的大潮。” 在這些光環背后,他既是眾人眼中雷厲風行的總設計師,
專家解析后航天飛機時代俄美航天戰略
■ 今年4月12日,是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飛天50周年——1961年的這一天,蘇聯“東方一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該國航天員尤里·加加林乘這艘飛船繞地球飛行一圈,歷時108分鐘,而后安全返回地面。為紀念人類首次太空飛行,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4月12日確定為國際
托舉航天的青春力量!走進80、90后航天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45.shtm
托舉航天的青春力量!走進80、90后航天人
在中國取得的一系列航天成就背后,有這樣一組數據:嫦娥團隊平均年齡33歲,天問一號團隊平均年齡35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31歲。《面對面》專訪航天五院副總設計師黃震、航天一院緊固件室副主任馮韶偉、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調度鮑碩。 黃震,80后,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型號副總設計師,也是我國載人航
俄航天集團今年啟用“東方”航天發射場機場跑道
當地時間3月25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表示,該集團計劃于2022年啟用“東方”航天發射場機場綜合體跑道。
航天任務連戰連捷:相約浩瀚太空,逐夢航天強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51.shtm 核心閱讀 從航天任務連戰連捷到重大航天工程深入推進,從空間科學探索到航天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10年來,一次次振奮人心的火箭騰飛,一項項令人驚嘆的航天成就,勾勒出航天人接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航天器“體檢”進入“快”時代
隨著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踏上地月轉移的征途,一組組反映其各系統運行狀態的“生理參數”,匯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這里,遙測崗位的科技人員正用一套自行研發的軟件系統破譯、輸出、監控這些參數,為飛行試驗器做著“體檢”。該中心專家介紹,該軟件系統包含遙測快速處理、信息快速監控和故障快速診斷
中國航天:全面開啟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堅定道路自信,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支撐,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密集突破,我國航天強國建設正在闊步前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 劉洋:每前進的一小步,都是夢想的一大步,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
俄飛船發射遇險航天員生還,專家詳解載人航天逃生
一艘俄羅斯載人飛船11日發射失敗,所幸飛船上的兩名航天員成功逃生并平安著陸,已被救援人員找到。 據報道,北京時間11日16時40分,載有俄國航天員阿列克謝·奧夫奇寧和美國航天員尼克·黑格的聯盟MS-10飛船,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由聯盟-FG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起飛約119秒后,火箭第一級分離,位于火
航天技術助節能
??? 當前,航天技術越來越多地向民用化發展。由北京衛星制造廠研發的“神舟北極”高效集成冷凍站產品項目,采用“系統集成專項技術”和“前饋關聯控制技術”兩大核心技術,年均運行效率較傳統冷凍站提高20%—50%,從而降低整個空調系統的能耗。目前,“神舟北極”高效集成冷凍站已在武漢琴臺音樂廳
航天器雷達簡介
航天器雷達 (spacecraft radar) 裝載在航天器上的雷達,常用于跟蹤、控制、引導和探測等目的,由機載雷達發展而來。航天器常載有多種雷達,按應用功能區分有:空間交會雷達、著陸雷達(包括登月雷達)、探測雷達和射頻敏感器等。射頻敏感器用于航天器姿態控制(見航天器姿態敏感器)。用以對地球、
航天嵌入式軟件可信保障技術讓載人航天順利開展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空間站、探月工程、高分專項等一批復雜航天任務陸續實施,軟件在航天器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軟件可信性已成為確保型號任務成功的重要因素。“航天嵌入式軟件可信性保障集成環境和示范驗證與應用 ”集成項目啟動 目前,航天嵌入式軟件可信性保障尚未形成系統解決方案,軟件質量受
離心機的航天應用
為了讓宇航員適應火箭升空時的巨大加速度,常用離心機來模擬此壓力,在火箭中受到的壓力是自身體重的8倍,如果宇航員未經訓練,可能會被巨大的壓力壓死。所以,這種訓練是宇航員的必修課。
遠望號航天測量船隊返航
20日下午,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兩艘測量船“遠望3號”“遠望7號”,在完成長征五號遙三火箭、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等3次海上測控任務后,順利停靠碼頭。至此,包括遠望5號、6號在內的4艘在役測量船全部凱旋。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遠望號船圓滿完成17次海上測控任務、1次
商業航天進入“快車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67.shtm 1月9日,快舟一號甲小型運載火箭實現“一箭三星”發射。新華社發從“嫦娥飛天”的神話到明代萬戶自制“火箭”的嘗試,從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到中國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嫦娥系列探月飛行
航天日重磅活動搶先看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今年中國航天日主題是“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主場活動將在安徽合肥舉辦。 近年來,中國“太空之家”遨游蒼穹、“祝融”“羲和”探火逐日……一次次飛躍與突破,刷新著中國航天的新高度。航天日前后,相關單位將舉辦航天開放日、科普講堂、知識競賽、交流研討等400多項活動
離心機的航天應用
為了讓宇航員適應火箭升空時的巨大加速度,常用離心機來模擬此壓力,在火箭中受到的壓力是自身體重的8倍,如果宇航員未經訓練,可能會被巨大的壓力壓死。所以,這種訓練是宇航員的必修課。
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全面啟動-期待港澳航天員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今天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通報任務有關情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后續任務需要,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于2022年9月全面啟動,計劃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并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預
見證航天員回家全過程-全靠航天搜救“千里眼”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將于近日擇機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返回東風著陸場。? ? 目前,神舟十三號乘組已做好飛船撤離前的各項準備,東風著陸場及工程相關系統正在開展迎接航天員返回的各項準備。落點景象測量團隊 航天搜救“千里眼”? ? 位于額濟納旗的
男女航天員選拔和培養有何不同?女航天員有何優勢?
女航天員撐起太空“半邊天” 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船把3名航天員送入我國“天宮”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其中包括女航天員王亞平。他們將在核心艙駐留6個月。這不僅將刷新我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駐留的最長時間紀錄,也是我國空間站迎來的首位女航天員。王亞平還將出艙作業,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
多個航天項目按下“暫停鍵”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誰都無法獨善其身。世界各國的科研項目都受到了影響,在美國和歐洲,多項即使被列為“優先級”的關鍵性航天計劃,也不得不暫且擱置;但也有一些項目仍處于運轉中,即使是“應急最高級別,仍會確保發射”。 韋伯望遠鏡:早有預判,別賴疫情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哈勃望遠鏡之后最
我國今年實施19次航天發射
12月22日11時2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一號”02C衛星送入太空。這是我國今年航天發射的收官之戰,至此,全年共實施19次航天發射任務。 “資源一號”02C衛星是一顆填補國內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空白的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
航天育種:種子上天“拆盲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058.shtm ??2947.8億斤! 這陣子,一說起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夏糧總產量,山東德州臨邑縣種糧大戶張心躍的心里頭總是美滋滋的。風調雨順,加上農技專家指導到位,又是一個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