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戴俊彪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唐鴻志團隊合作,成功構建了可同時降解5種有機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并通過實際工業廢水樣本驗證,展示了該菌株對高鹽廢水中復合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能力,為破解傳統微生物處理技術存在的“鹽抑制效應”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
研究團隊通過底盤菌株篩選與耐鹽機制解析,精準鎖定了具有最快繁殖速率、高鹽耐受和易基因編輯等特性的理想底盤細胞——耐鹽菌株“需鈉弧菌(Vmax)”,并基于弧菌類細菌能吸收整合外源DNA的自然轉化能力,通過調控基因精準構建可調控的具有高效自然轉化能力的菌株VCOD-2。研究人員通過測試發現,這一菌株可高效整合外源DNA片段到細菌基因組,相較于自然界中微生物,轉化效率可提高數倍。
在進一步研究中,研究團隊將來自不同物種的降解基因模塊進行適配優化,創新性開發了迭代自然轉化法,利用同源替換策略,將5個功能基因簇迭代整合到細菌基因組中,在單一菌株中構建了覆蓋單環到多環化合物的5條人工代謝通路,得到的“微生物特種兵”VCOD-15,可實現5種典型芳香類有機污染物——聯苯、苯酚、萘、二苯并呋喃和甲苯的同時降解,涵蓋了從單環到多環化合物的廣泛底物范圍。
實際工業廢水樣本系統驗證結果顯示,在污染物降解能力方面,VCOD-15展現出多靶點同步處理優勢——在48小時內對5種目標污染物的去除率均超60%,其中對聯苯實現完全降解,甲苯、二苯并呋喃等復雜污染物降解率近90%,較天然菌株提升2至3倍效能。
不僅如此,在極端工業環境下,VCOD-15在鹽度高達102.5克每升的氯堿廢水中仍保持活性,成功攻克了傳統菌株“遇鹽即失活”的瓶頸;在活性污泥反應器中,12小時內可完全去除高濃度污染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江桂斌評價說:“VCOD-15菌株的開發不僅給高鹽廢水污染的修復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而且建立了在抗逆底盤菌株基因組上整合多條污染物降解基因簇,并實現功能適配、應用測試的全流程研究范式。”
未來,該成果的核心技術可延伸應用于海上溢油污染治理、工業場地修復、微塑料生物降解等多個生態環保場景。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戴俊彪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唐鴻志團隊合作,成功構建了可同時降解5種有機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并通過實際工業廢水樣本驗證,展示了該菌株對高鹽廢水中復合污染物的高效降解......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戴俊彪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唐鴻志團隊合作,成功構建了可同時降解5種有機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并通過實際工業廢水樣本驗證,展示了該菌株對高鹽廢水中復合污染物的高效降解......
高鹽廢水作為工業廢水中的一種特定類型,主要來自化工廠及石油和天然氣的采集加工等,包含懸浮物、有機物、重金屬、有害化學物質和營養鹽等污染物,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去除高鹽廢水中的有機污......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式發布《感染性物質運輸標準》(WS/T852-2025)和《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機構設置技術標準》(WS315—2025)兩項衛生行業標準,進一步加強感染性物質運輸......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楊廉平與合作者研究指出,當前的氣候變化路徑,可能會導致到2050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MR)的全球負擔加重。他們預計到2050年,全球AMR可能會增加最多2.4%,并呼吁在......
4月11日,“第二屆ATIM先進微生物分析方法與技術論壇暨厭氧培養技術論壇”成功召開。本次論壇由海寧市高新技術研究院主辦,ATIM先進微生物分析技術研究所承辦,南京曉莊學院食品科學學院、杭州大微生物技......
韓國科學技術院科學家通過對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首次制備出類似尼龍的堅固且柔韌的生物塑料。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17日出版的《自然·化學生物學》雜志。全球每年會產生約4億噸不可降解的石油基塑料廢物和微塑......
研究人員對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首次生產出一種類似尼龍的堅固、柔韌的塑料。3月17日,他們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報告稱,過去細菌曾被用來生產聚羥基烷酸酯等聚酯,但像服裝和鞋類生產中使用的尼龍類塑料很......
圖MEER計劃下潛和樣本信息及其主要科學發現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等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肖湘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華大集團,發起了......
編者按: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為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強代表委員與網民之間的聯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新華網推出“我請代表委員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