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中國科學院的邀請,德國科學記者協會于9月19日組織了10名科技記者訪問華南植物園。植物園副主任傅聲雷研究員對代表團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并向記者團介紹了該園悠久的歷史、豐碩的科研成果與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情況。
在聽取了傅聲雷的介紹后,德國科技記者就中國經濟發展與森林恢復、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增長與耕地保護、生態恢復中樹種選擇等諸多問題,對傅聲雷和一起參與座談的科學家進行了采訪。采訪結束后,記者團還參觀了華南植物園的專類園和溫室群景區。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和華南植物園相關人員參加座談與采訪。
座談會現場
傅聲雷(左1)介紹華南植物園基本情況
參觀園區美景
參觀植物水族館
4月1日,第四屆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學術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論壇同期發布2021年度氮循環十大科學進展。記者獲悉,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創新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氮沉降促進熱帶森林捕獲大氣碳”......
繁殖是植物生活史中最重要的階段之一。在繁殖過程中雌雄配偶的交配組合受到植物本身生物學特征以及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共同影響。不同的交配組合影響植物產生后代的數量、植物傳遞給后代的遺傳多樣性,導致群體間......
近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合作,揭示了驅動北半球針葉林春季物候變化的關鍵熱臨界點。相關研究發表于GlobalChangeBiology。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
當期期刊封面。研究團隊供圖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邱聲祥團隊研究揭示植源抗真菌活性先導化合物發現和作用機制。相關研究近日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在線發表于《農業與食品化學雜志》(JournalofAgricul......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駱亦其等科研人員,研究揭示長期氮沉降調控熱帶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機制。相關研究12月1日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聯合基金和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侯興亮團隊聯合廣東海洋大學副教授朱宏波,在甘薯(IpomoeabatatasL.)抗蟲遺傳......
5月11日,廣東省科技廳組織了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承擔的兩個廣東省科技計劃平臺與專項科學考察項目——“廣東省濕地水生植物資源科學考察”和“北江流域上游植物與植被多樣性科學考察與生態保護評估”進行......
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曾宋君等科研人員完成的“一種舞花姜組織培養快速繁殖方法”,近日獲國家發明ZL授權。該發明以舞花姜優良株系的未開放的幼嫩花蕾為外植體,通過外植體的獲得和消毒、愈傷組織的誘導和......
固氮微生物在生態系統氮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亞熱帶地區氮沉降日益加劇,但有研究表明土壤固氮微生物依然十分活躍。然而,關于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在富氮缺磷的南亞熱帶森林中受哪些因素調控有待進一步探究。&......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后馮晨、馮超博士等與廣東海洋大學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番石榴維生素C合成和果實軟化遺傳基礎。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植物生物技術雜志》。番石榴(P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