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24日電
在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和黃大年一樣,懷揣著科技報國的夢想,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以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態度,奮斗在科學研究第一線,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世界一流的創新成果;他們以學生為本,苦練教學基本功,立德樹人,精心哺育桃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專業人才;他們關注社會,積極發揮科技教育為社會服務的作用,做到了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的統一;他們師德高尚,躬耕杏壇,甘于奉獻,執著進取,是吉林大學師資隊伍的排頭兵。他們就是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吉林大學化學教師團隊。團隊負責人于吉紅教授就是這群人當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一位。
學高為師 德高為范
于吉紅教授為學生講述思政課
作為一線教師,于吉紅始終將傳道授業、立德樹人放在第一位。她堅信扎實的本科生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石。無論工作多么繁忙,她都會準時出現在教學課堂,親自為學生上課。在課堂上,她注重向學生們介紹國際上最前沿、最新的研究進展,開拓學生們的視野。于吉紅還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她走進學生思政課堂,宣講十九大精神。她寄語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新時代的開路先鋒。
因材施教 潤物無聲
執教以來,于吉紅共培養博士40余人,已有20余人晉升為教授或副教授,其中包括國家青年千人和優青獲得者。她一直秉承“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教育理念,注重結合學生實際特點進行引導式教學。她會在入學之初和學生一對一地探討,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給出個性化研究指導,將啟發創新思維和塑造科研能力相結合,做學生開拓創新的引路人。于吉紅相信每位學生都是一塊可雕琢的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
自1998年在國外完成博士后回國后,二十年如一日,忘我地工作,節假日對于她來說從來都是與工作日無異。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團隊成員、學生們和她一樣把“天道酬勤”立為座右銘。每當學生因科研進入瓶頸期而垂頭喪氣的時候,她都會悉心指導和鼓勵,使學生重新得到前行的動力,重拾面對挑戰的信心。
砥礪奮進 勇攀高峰
2015年,于吉紅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院士后,她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和重擔。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于吉紅帶領團隊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致力于高效催化材料的材料基因組研究。面向國家“雙一流”建設,她肩負起“多孔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負責人的重任,致力于在更高水平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
作為科研工作者,她始終不忘初心,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奮力前行,并取得了累累碩果。2016年,她帶領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羥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篩成核的機制,該成果發表在世界權威性學術期刊《科學》上。這一發現不僅使業界對沸石分子篩的生成機理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且為石油化學工業具有重要需求的分子篩催化材料的高效、節能和綠色合成開辟了新的路徑。2017年3月,鑒于她在分子篩納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學這一前沿科學領域所作出的重要創新性貢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向她授予化學化工杰出女性獎。
科技創新 人才驅動
吉林大學于2016年成立了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于吉紅教授擔任實驗室首任主任。作為與國家外專局共建的全國首家高校中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地,于吉紅帶領實驗室緊密圍繞新物質的創造與轉換、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精準醫療等未來科學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引進國際頂尖學術大師,組建中外聯合科研團隊,開展前沿科學探索及應用研究。目前,多位世界級科技大師和領軍人才參與到實驗室高水平科研合作當中,產出了一系列重大標志性科研成果,實驗室在團隊建設、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推動著學校發展和“雙一流”建設實現新跨越。
張曉安教授,旅美科學家,2008年全職回國工作,2009年入選中國首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歸國以來,張曉安教授將幾十年所學傾囊而出,以榜樣的力量影響和教育他的學生,帶領學生們攻研在國際科技最前沿,首次在國際上提出并率先展示了以噴水打印代替噴墨打印的綠色打印技術和電致原位酸堿及誘導可逆變色理論,并成功地展示了這類新型電致變色技術在更加節能的吸光類數碼顯示領域的潛在應用。
徐家寧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自1982年留校任教35年,一直在堅持在本科教學一線,教書育人,銳意教學改革。2006年以來,他所負責的“化學基礎和綜合實驗”課程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化學實驗教學中心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編的“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基礎化學實驗》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化學實驗教學團隊”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主持的“化學基礎和綜合實驗”課程評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主編的《基礎化學實驗》教材評為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等。
宋大千教授,現任吉林大學吉林省光譜分析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是青年教師的典型代表。在工作中,宋大千教授注重合作,勤于交流,腳踏實地,不畏艱難,敢于向高難的科研課題挑戰。目前已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儀器專項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儀器專項和省部級重大、重點科技項目20余項。主持完成的“食品中摻假物和有益有害成分的檢測”項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完成的“食品和飲用水中典型有害因子快速檢測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一等獎,參與完成的“食品和飲水安全快速檢測、評估和控制技術創新及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宋大千秉持“教育的使命是要為經濟和社會服務”的理念,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為企業排憂解難,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幫助企業開展技術研發、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制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他所研制的設備在吉林省1300個食品安全檢測室及60個食品安全質量檢測站得到廣泛應用,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
2024年7月22日,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和國際數學聯盟(IMU)共同頒發的2024年度拉馬努金獎(TheRamanujanPrize)揭曉,評選委員會將獎項授予了北京大學劉若川教授,以表彰......
近日,教育部下發2023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人員名單,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檢驗科主任文文教授當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文文簡歷文文,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檢驗科主任,教授、博士生......
中新網長春6月23日電(郭佳曲家偉)記者23日從吉林大學獲悉,科研人員通過對嫦娥五號鉆采巖屑月壤(No.CE5Z0806YJYX004)的觀察分析,首次發現了天然形成的少層石墨烯。這一發現為人們認識月......
文|《中國科學報》互聯網、人工智能(AI)、太空之旅、科技創新……在2024年高考語文作文試題中,科技詞匯頻頻出現,全國6套考題中有一半關注了科技。于是,我們找了與科技“關系密切”的5位企業家、科學家......
2024年6月8日,清華大學化學系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清華大學化學系退休教授宋心琦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6月7日17時32分在北京辭世,享年95歲。宋心琦同志1928年8月出生于江蘇省......
文|杜珊妮一份長達54頁的內部調查報告顯示,荷蘭萊頓大學考古學系教授CorinneHofman和其丈夫MennoHoogland,因涉嫌違背學術誠信,以及長期濫用職權操縱他人搞學術不端,被該校停職。近......
5月30日,盧惠霖生命科普館揭牌儀式在湖南岳陽湖濱大學舊址舉行。開館儀式。高潔攝盧惠霖是湖北天門人,少年時因接觸達爾文的進化論而對生命的遺傳繁衍產生濃厚興趣。上世紀20年代,他赴美留學,師從著名實驗胚......
5月25日,吉林大學人才工作辦公室發布了2024年第4次教學與科研專項工作小組擬引進人員公示。其中,武大靖擬聘為吉林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定為匡亞明領軍教授A崗(匡亞明是吉林大學老校長,對吉大有開創之功)......
近日,ESI公布最新學科統計數據,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成為該校繼工程學后,第二個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的學科。同時哈爾濱工業大學ESI國際排名由166位上升至14......
香港廉政公署(廉署)日前發布消息稱,一名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前兼任副教授涉嫌串謀詐騙港科大合共400萬港元后潛逃外國,該名前兼任副教授合共面對17項控罪,并于今年4月底在波蘭落網。香港科技大學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