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簡稱DSM-IV)公布以來,關于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臨床癥狀表型的爭議一直存在。PTSD的臨床癥狀表型之所以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高度關注,原因在于它是準確界定PTSD的關鍵;而對PTSD的準確界定又是揭示PTSD的發病機制與病理過程、發展PTSD的診斷標準與評估工具以及完善PTSD的預防與干預辦法的前提,并將最終促進科學、有效的PTSD防治體系的建立。
DSM-IV界定的PTSD 3維表型模型由于缺乏實證支持以及臨床與研究中的局限而廣受詬病,研究者們基于實證與理論研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替代模型,其中得到最多實證支持的模型包括King等人(1998)的4維情感麻木模型、Simms等人(2002)的4維精神痛苦模型以及Elhai等人(2011)的5維精神痛苦性喚起模型。在2013年公布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DSM-5)中,專家組基于先前的實證研究與臨床積累對PTSD的臨床癥狀標準進行了2項較大的修改,即采用類似于情感麻木模型的4維表型模型;新增和修訂了若干癥狀,進一步強調負性的認知與情緒改變以及魯莽或自毀行為等喚起與反應性改變。研究者們對其進行了初步考察,結果與基于DSM-IV的研究類似,并未得出一致的結論。因而,有必要對基于DSM-5的PTSD臨床癥狀結構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張建新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基于DSM-IV PTSD臨床癥狀表型研究的積累,以及先前關于正性和負性情緒為兩個獨立的心理結構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進一步將DSM-5的負性認知與情緒改變癥狀簇區分為負性情緒和快感缺失(即正性情緒缺乏)兩個相互獨立的因子,提出并初步驗證了一個6維快感缺失模型。與此同時,美國耶魯大學的Tsai等人(2015)基于先前關于內化障礙有別于外化障礙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進一步區分了DSM-5的喚起與反應性改變癥狀簇中的內外和外化癥狀,提出并初步驗證了一個6維外化行為模型。基于上述最新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英國阿爾斯特大學的Armour等人(2015)結合6維快感缺失模型與6維外化行為模型的特點,同時區分了負性情緒與快感缺失癥狀以及外化行為與其他反映內化問題的癥狀,提出了一個由闖入、回避、負性情緒、快感缺失、外化行為、焦慮性喚起以及精神痛苦性喚起因子構成的7維混合模型,并初步驗證了該模型的內部效度。
考慮到一個表型模型的確立不能單純依靠內部的模型擬合數據,還需要來自外部的聚合與區分效度支持;同時也需要在不同創傷類型、文化背景及年齡階段的樣本中得到重復驗證,張建新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分別在1個地震幸存青少年樣本和1個混合創傷暴露青少年樣本中檢驗了7維混合模型的內部與外部效度,結果顯示該模型具有最優的模型擬合程度;PTSD的不同癥狀簇與重性抑郁障礙、驚恐障礙和攻擊行為具有顯著的差異性關聯。
這一系列發現延伸和擴展了新近提出的7維混合模型的理論和實證證據,為后續研究從分子遺傳學、神經內分泌學以及神經科學等多角度探討基于DSM-5的PTSD臨床癥狀的異質性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進一步揭示PTSD的發病機制與病理過程、發展PTSD的診斷標準與評估工具以及完善PTSD的預防與干預辦法提供了重要啟示。
上述研究受國家支撐計劃項目(2013BAI08B02)、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KJZD-EW-L04)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271099,31471004)支持,已在線發表于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和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期刊。
論文信息:
Liu, L., Wang, L.*, Cao, C., Qing, Y., & Armour, C. (2015). Testing 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DSM-5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in a nonclinical trauma-exposed adolescent sampl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doi: 10.1111/jcpp.12462.
Liu, P., Wang, L.*, Cao, C., Wang, R., Zhang, J., Zhang, B., . . . Elhai, J. (2014). The underlying dimensions of DSM-5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in an epidemiological sample of Chinese earthquake survivor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8, 345-351.
Wang, L.*, Zhang, L., Armour, C., Cao, C., Qing, Y., Zhang, J., . . . Fan, G. (2015). Assessing the underlying dimensionality of DSM-5 PTSD symptom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surviv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31, 90-97.
近日,英盛生物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MALDI-TOFMS)YSEXT7900MD獲批上市,是繼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檢測平臺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檢測平臺之后,英盛生物推出的又一......
被稱為是“未來已來”和“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AI)技術,通過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正影響著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未來發展趨勢廣受關注。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人工智能治理創新為培育科技治理......
10月25日,港股創新藥企云頂新耀(HKEX01952.HK)宣布,得益于“港澳藥械通”政策,伊曲莫德(VELSIPITY?)獲得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臨床急需進口港澳藥品批件”批準,將在佛山復星禪誠醫......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分析測試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創新方法研究會科學工具專業委員會、分析測試百科網(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首屆單細胞多組學分析技術及應用會議”將于......
2024年10月21日至10月23日,第九屆中山檢驗液相色譜-質譜技術臨床應用培訓班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辦。培訓班邀請國內外頂尖臨床和檢驗專家教授分享技術、臨床應用經驗和先進理念,推動臨床質譜技術......
2024年10月21日至10月23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辦的“第九屆中山檢驗液相色譜-質譜技術臨床應用培訓班”正式開課。培訓班邀請到國內外頂尖臨床和檢驗專家教授前來進行學術分享,旨在推動質譜......
2024年10月21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美國臨床質譜學會(MSACL)、北美華人臨床化學協會(NACCCA)、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委會、上海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檢驗醫學專委會主辦,上......
未來的中央處理器(藝術圖)。圖片來源:美國趣味工程網站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美國趣味工程網站近日報道,日本東北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一款新人工智能(AI)模型GNNOp......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根據藥品不良反應評估結果,為進一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決定對膚癢制劑,包括顆粒劑和膠囊劑(硬膠囊)說明書中的【不良反應】、【禁忌】和【注意事項】進行統一修訂。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