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一群新加坡商學院的學生乘坐地鐵回家。Ivy好心遞給她朋友一本當日新出版的時尚雜志來打發時間,但是這位朋友卻婉拒了Ivy,理由是她也已訂閱了同樣的雜志,回到家后即可收到新雜志。事后,Ivy的直覺隱約感到,一定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拒絕別人相贈的食物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食物吃過就不復存在,就如西方的諺語所說: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但是拒絕看一本打發時間的雜志似乎就不理性了,因為看過的雜志并無損耗:信息具有不滅的屬性(The permanence feature)。

      上面這段軼事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紓的一段個人經歷,看似平常的一件小事卻引發了他的思考:按照信息的不滅性,Ivy的朋友在閑暇之余應該接受Ivy贈閱的雜志,因為這并沒有給別人雜志中的信息造成任何損耗,可她為什么會選擇拒絕呢?生活在信息時代的我們一定是理性地遵循“信息不滅性”原則嗎?如果不遵循這一原則,其背后的心理機制又是什么?

      信息的不滅性是信息的基本屬性之一,也是信息有別于物質的根本區別之一。它是指信息不會因一次或多次消費(使用)而滅失。換言之,一個人對某一信息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和限制他人對這一信息的繼續消費,信息是可以重復消費的。英國作家蕭伯納曾講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彼此的蘋果后,我們每個人仍舊只擁有一個蘋果;但是,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彼此的思想后,我們每個人則有了兩個思想”。這句名言將物質(蘋果)與信息(思想)進行對比,形象地闡釋了信息的不滅性。

      為了探索人們是否遵循信息不滅性原則,李紓研究組遞進式地設計了三項研究。研究一發現,人們面對“信息”的贈與和“物質”的贈與表現出了不同的接受傾向:當被贈與物質產品時,無論自己是否已經擁有該物質產品,被試都更傾向于不接受贈與。而對于信息產品,當被試沒有擁有該產品時傾向于接受贈與;而當被試已經擁有了該產品時則傾向于拒絕贈與,盡管被試還未消費(使用)過該信息產品。

      進一步的實驗發現,這種行為趨勢不僅存在于大學生被試中,而且存在于任職于知識產權局的專家被試中。在研究一中,研究人員還以真實的《讀者》雜志為材料,設計了一個信息接受(免費受贈雜志)的情境實驗,通過郵寄的方式巧妙地營造了被試擁有但未瀏覽雜志的情景,其結果也證實了被試傾向于不接受贈與的信息產品。

      人們在“接受”信息時,會因自己是否已經擁有該信息而表現出不同的接受傾向,那么人們在“給予”信息時又會怎樣呢?研究二顯示:“無論他人是否已經擁有,被試都傾向于不將自己的物質產品給予他人;而對于信息產品,當對方沒擁有該產品的時候,被試傾向于把自己的信息產品給予對方,當對方已經擁有該產品的時候,被試則傾向于不把自己的信息產品給予對方。”

      可見,無論“接受”還是“給予”,人們對待信息產品的行為都受到了“擁有”與否的影響。這一研究結果還原了Ivy的有趣發現。在物質交換的社會,物質的消費會產生損耗,因此人們不愿意接受或者不愿意給予物質產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根據信息不滅性原則,信息產品的消費(使用)既不會造成其自身的任何損耗,也不會影響它被繼續消費,那么人們為什么在自己或他人已擁有產品的條件下還會拒絕信息共享呢?研究三以94名專家為樣本,進一步探討了拒絕信息共享的心理機制。實驗結果支持了研究者的推論假設——避免浪費的心理是阻礙信息共享的主因。這種心理最終導致我們的消費行為在一定情景下違背了信息不滅性原則。

      有趣的是,“避免浪費”本應是我們在物質交換活動中所推崇的原則,然而人們卻把這一原則不適宜地遷移到可以反復使用、無關浪費的信息共享活動中了。基于研究結果,研究人員猜測,歷經漫長的歷史演進,人類已經適應了物質交換的生態世界,而隨著從物質時代到信息時代的跨越,人們的信息共享行為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物質的滅失特性仍舊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意識中。

      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人們在信息共享的過程中仍舊存在避免浪費的心理,那么是否可以利用這一心理機制來控制一個特殊的信息共享現象——盜版呢?商業軟件聯盟(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世界軟件的盜版率為42%,市值高達634億美元。同時,各國政府每年都為打擊盜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能將合法的信息產品匯集到一個公共資源平臺上,對公眾設以相對較低的費用準入門檻,或許可以誘使人們產生避免“浪費”的心理。即,接受非法信息產品就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對合法信息產品的“浪費”,從而抑制公眾消費非法的信息產品。誠然,建立這樣一個公共資源平臺需要較多的資金支持,但是考慮到因盜版造成的市場損失和打擊盜版的巨大投入,投入公共資源平臺的費用應該是很值得的。

      該研究部分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No.70632003,70871110)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KSCX2-EW-J-8)資助。題為《思想有別于蛋糕:你既可以吃掉又可以擁有嗎?》的論文已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

    相關文章

    心理所研究發現“避免浪費”心理是阻礙信息共享的主因

    一群新加坡商學院的學生乘坐地鐵回家。Ivy好心遞給她朋友一本當日新出版的時尚雜志來打發時間,但是這位朋友卻婉拒了Ivy,理由是她也已訂閱了同樣的雜志,回到家后即可收到新雜志。事后,Ivy的直覺隱約感到......

    國推污染控制認證目錄(第一批)公布

    為配合《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國家統一推行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自愿性認證實施意見》(國認證聯[2010]28號)的實施,國家認監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確定了國家統一推行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

    國家認監委對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實驗室情況摸底調查

    為配合《國家統一推行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自愿性認證實施意見》中相關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深入了解國內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檢測實驗室的實際能力,近日,國家認監委發布公告,決定對國內有關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

    國推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認證正式啟動

    7月13日和15日,由國家認監委和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主辦、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CESI)承辦的“《國家統一推行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自愿性認證實施意見》宣貫會”分別在深圳和蘇州召開,此舉標志......

    我國啟動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認證

    我國啟動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認證實施意見宣傳會在深圳和蘇州召開7月13日和15日,由國家認監委和工信部聯合主辦、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承辦的“《國家統一推行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自愿性認證實施意見》......

    國內大規模政府采購論壇將在青島舉行

    中國政府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巨大的電子信息產品需求。作為2010年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SINOCES)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信息化建設與政府采購論壇將于下月在青島舉行,屆時中央35個部門、16......

    國家擬成立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認證專家組

     國家認監委日前發布公告,將于近期組建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認證專家組(以下簡稱技術專家組)。為控制和減少電子信息產品廢棄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規范、指導并有效監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開展的電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