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朱光亞曾說過,他個人只是集體中的一員,做了一些工作,核武器事業是他和千千萬萬人共同完成的。”近日,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館功勛廳內,“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朱光亞之子朱明遠如此談及他的父親。
當天,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程開甲、彭桓武共9位曾在中物院工作過的功勛科學家的后輩們分享了研制“兩彈一星”的感人故事,重溫了那段難忘的歲月。
“執著追求”到極致的科學精神
在1988年被媒體報道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誰,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之子于辛說:“我們從沒問過他在做什么,他也從未告訴過我們,后來才知道他從事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氫彈。”
“他是一個嚴謹、認真的人。在從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過程中,他一遇到大問題,就會將其分解成各種小問題,陸續找出其中的關鍵點,把每一個物理參數互相聯系起來,直到理論被認證。”于辛說,大家缺什么知識或者要往這個方向發展,父親喜歡總結理論知識在黑板上“敲重點”,甚至還將自己的理論編成講義進行講解。
談起父親,程開甲之女程漱玉說:“1969年,首次地下核試驗成功后,為了掌握有關地下核爆炸的第一手材料,程老等科學家下定決心進入地下爆心去考察。當時,考察爆心屬頭一次,誰也不清楚有多危險,但他們做好簡單的防護措施便進入直徑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前行。最終,科學家們通過仔細觀察、測試,獲取了許多一手資料和數據。”這項事業,正像彭桓武先生題贈所說,“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
“舍我其誰”到無畏的責任擔當
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取得的成就是輝煌的,但工作條件之艱苦卻難以想象。
于辛說,父親于敏年輕時就有胃病,1970年去了青海221廠(當年的核武器研制生產基地),高原反應加上工作緊張,他的身體更加虛弱。“人家說青海有221廠,而他有‘112’或者‘122’胃病,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他早上只能吃一兩,中午吃二兩,晚上吃二兩,身體也垮得很厲害。”他說。
由于過度勞累和精神壓力大,半年后于敏回到北京的當晚便休克了。“那時我剛上小學,母親帶著我去探望父親。”此刻,于辛眼眶泛紅。那一次,于辛和母親終于有機會探望于敏——像于敏一樣,參與“兩彈一星”科學事業的科學家們,為了從事這項“秘密工作”,甘愿隱姓埋名,甚至連身邊最親的人也無法陪伴,“還好那一次,父親生病時母親也在身邊。”
直播時間:2024年5月28日(周二)8:50-11: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3865157812227......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952.shtm“同學們,聽吧!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四萬萬五千萬的父老兄弟在向我們召喚,五千年的光輝在......
“我父親朱光亞曾說過,他個人只是集體中的一員,做了一些工作,核武器事業是他和千千萬萬人共同完成的。”近日,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館功勛廳內,“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朱光亞之子朱明遠如此談及他的父親......
“我父親朱光亞曾說過,他個人只是集體中的一員,做了一些工作,核武器事業是他和千千萬萬人共同完成的。”近日,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館功勛廳內,“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朱光亞之子朱明遠如此談及他的父親......
“同學們,聽吧!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四萬萬五千萬的父老兄弟在向我們召喚,五千年的光輝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人民政府在向我們召喚!回去吧!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摘自朱......
1991年4月27日,新當選的中國科協主席朱光亞(右)和名譽主席錢學森在中國科協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他扎扎實實地做事,卻有戰略家的眼光;他“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卻是轟轟烈烈的大事。2月26日,中國......
2月27日,朱光亞院士北京家中設立靈堂,雖是風雪交加天氣,但一大早社會各界人士就專程趕來吊唁,深切緬懷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杰出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院士。朱光亞院士26日因病逝世,......
《我們的父親朱光亞》,顧小英、朱明遠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定價:40.00元今年12月25日是朱光亞先生86周歲生日,在《我們的父親朱光亞》的作者顧小英、朱明遠看來,他們之所以用自己的筆......
“我來看看您。大家都很想您。”8月3日下午3時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著名物理學家朱光亞家,看望這位曾經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研制中有過突出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