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的角度來看,我們希望發表能夠激發靈感的科學,確保成為高質量研究的大本營。我們戰略的一部分是確定有機會將好的期刊添加到期刊組合中,通過發行新刊,或通過與新學會建立重要的伙伴關系。”近日,細胞出版社高級副總裁Richard Remington(里查德·雷明頓)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Remington于2020年加入愛思唯爾,今年1月擔任愛思唯爾旗下細胞出版社高級副總裁,帶領該出版社不斷改進為作者、編輯和評審人員提供服務的方式,加強與科學家和科學界的深入合作與倡議,優化全球的編輯和出版業務以及市場策略。近日,他訪問了細胞出版社位于北京的辦公室。
“我們希望發表能夠激發靈感的科學”
《中國科學報》:請談談你最近的工作焦點。
Remington:過去幾周,我訪問了細胞出版社在全球的多個辦公室。除了波士頓總部之外,還訪問了位于英國劍橋、倫敦、牛津的辦公室,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最近又訪問了上海和北京的辦公室。
《中國科學報》:這些訪問有哪些主要收獲?
Remington:這是我們分享和交流細胞出版社未來發展戰略方向的機會,通過與世界各地的編輯團隊會面,我們要制定未來5年的發展戰略,了解我們需要在哪里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系、推出新的期刊,評估我們在全球投稿方面的增長,從而確保進入合適的市場、出版高質量的內容。我們的外部訪問也有機會直接聆聽科學界(的想法),以及與細胞出版社合作的一些期刊的想法,從而了解如何進一步推動這些關系的發展。
《中國科學報》:今年也是細胞出版社成立50周年,請談談未來發展的戰略。
Remington:從戰略的角度來看,我們希望發表能夠激發靈感的科學,確保成為高質量研究的大本營。我們的戰略是確保在高端領域有一個期刊組合,特別是在現有的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和可持續性等領域。我們也出版更廣泛的跨學科期刊,如《交叉科學》(iScience)和跨學科期刊《赫利永》(Heliyon),有著很廣泛的受眾。我們戰略的另一部分是通過進一步傳播,加強細胞出版社所傳遞的信息之間的聯系。
《中國科學報》:你們如何改善作者、編輯和審稿人的用戶體驗?
Remington:其中之一是建立精簡的流程,讓作者提交的論文盡快獲得發表。我想強調“多刊審稿”流程,這是細胞出版社的一個新方法。過去,研究人員會把研究結果提交給他們認為適合的期刊,他們可能被拒稿,或者進入審稿、修改、接收流程。如果被拒絕了,他們就需要再去另投他刊,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審稿流程。我們的“多刊審稿”流程允許作者將論文同時提交給三個或四個期刊,細胞出版社內部對稿件進行審視,并判斷和推薦最適合的期刊,并將其發送到同行評審中,“多刊審稿“可以更快地為研究成果找到歸宿。
《中國科學報》:如何盡可能加快同行評審過程?
Remington:我們的關注點不僅僅是速度,我們要確保為同行評審過程設定適當的時間,而不是為了節省時間而犧牲質量。我知道等待論文投稿結果,對科學家們來說是個挑戰,甚至會令人沮喪。我們采取了一些努力,包括為同行評審專家創造更好的體驗,吸引更多的科學家為期刊進行評審。我們也專注于創建最快的審稿流程,從編輯的角度盡可能地縮短審稿、決定手稿的去留到最后發表的時間。
國際合作和多樣性有助應對挑戰
《中國科學報》:你如何看待國際合作對期刊發展的重要性?
Remington:國際合作非常重要。首先,科學研究觀點的多樣性可以讓我們擁有全面的視角,消除任何一個國家在特性問題上可能存在的認知偏差。因此,多樣性研究觀點和國際合作對于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形成更加全球化的視角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至關重要。
我們通過很多辦法來做到這一點,包括全球性的細胞研討會(Cell Symposia),區域性的行業研討會,區域性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等等。我們的多樣性和合作還超越了全球出版范疇,延伸到期刊編輯及其所在地區的多樣性,此外還有支持期刊發展的外部顧問委員會、評估研究內容并確保其具有多樣化觀點的同行評審專家。
《中國科學報》:你認為多樣性是促進國際合作的一個因素嗎?
Remington:是的。我們已經看到,它帶來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經歷、各個市場所面臨的不同挑戰。比如發達的、具有經濟優勢的市場和處于經歷劣勢的市場會存在不同。我相信這種國際合作中思想的多樣性對推動研究很重要。
《中國科學報》:細胞出版社編輯隊伍的國際化程度如何?
Remington:我們有50%的編輯來自全球其他地區,其中有11%來自中國。
《中國科學報》:請分享一兩個細胞出版社在國際合作方面的案例。
Remington:比如2015年,我們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這是細胞出版社在亞洲的第一本合作期刊。通過密切的合作,提升了該刊的全球影響力和作者多樣性,其影響因子達到27.5,位列植物科學領域第一名。所以,2020年我們又合作創辦了新刊《植物通訊》,其在植物科學研究領域的影響力也很高。
《中國科學報》:你對中國科學的發展有何印象?
Remington:我認為中國科學的發展遵循了一個非常積極的發展軌跡,展示了中國在各個學科的研究方面的投資力度。這次行程中,我有機會了解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分子生物學卓越中心等多個機構的發展情況,看到了中國對科學的重視,在本土產生了眾多優秀的科學家。我還看到了中國在生物學領域的不斷增長,中國有很多生物學實驗室獲得了大量投資,它們正日益成為有吸引力的科研樂土。
共促高質量科學發展
《中國科學報》:細胞出版社如何吸引世界各地的好論文、好研究?
Remington:首先,我們50年來建立的聲譽和一貫采用的質量流程,讓我們獲得了科學界的信任;其次,我們有在全球各地建立的關系和設立的團隊,當大家認識你、信任你時,就會愿意把他們的研究給你。越融入當地的市場,建立的關系越多,隨著時間的發展,和你建立聯系的科學家也會越多。比如每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都曾是一名博士后,當你幫助他們發展職業生涯時,與他們的關系就建立起來了,建立這樣的關系是我們最初吸引優秀論文的方式,通過保持這些關系,我們吸引的論文質量和期刊的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中國科學報》:你們如何做好科研誠信的守門員?
Remington:最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編輯和同行評審過程。我們有一個非常專注的團隊,專注于通過內部合作努力識別潛在的挑戰和(有問題的)研究,也與外部合作來識別操縱研究、偽造研究或身份偽造的問題。我們會通過在全球開展出版誠信研討會,讓研究人員了解關于研究誠信的重要性,并以科學界和公眾可以信任的方式報告科學成果。
《中國科學報》: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科研誠信挑戰?
Remington: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20年前,我們就開始了數字化或人工智能的發展旅程,例如我們使用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方等工具來改善尋找同行審稿專家,幫助編輯以新的方式評估數據。我們也相信它們在論文發表中占有一席之地,關于在研究中何時能使用或不能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我們的出版指南中有非常明確的指導方針。我們的編輯內部會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來幫助推進審稿過程,但不會取代編輯的獨立性。所以,把人工智能工具和我們的編輯經驗的相結合,了解潛在的問題,是我們推動數字化發展的方式。
《中國科學報》:想對中國科學家們說些什么。
Remington:細胞出版社想在這里與大家合作推動科學發展,將各個學科的高質量科學研究推向市場,持續推動科學發展,共同關注下一階段的科學進程。
Richard Remington。細胞出版社供圖
2024年6月28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23年度的期刊引證報告(JCR),其中涵蓋了來自254個學科領域的21522本期刊,出版地區遍布全球112個國家。今年JCR的最大變化有兩個:①ESCI和AHC......
6月20日,2024年影響因子已全面發布!完整名單下載:2024JCR.xlsx今年JCR的最大變化為:把屬于不同數據庫,但屬于同一學科的期刊統一進行排名。影響因子最高神刊:CA-ACANCERJOU......
“從戰略的角度來看,我們希望發表能夠激發靈感的科學,確保成為高質量研究的大本營。我們戰略的一部分是確定有機會將好的期刊添加到期刊組合中,通過發行新刊,或通過與新學會建立重要的伙伴關系。”近日,細胞出版......
文|卜金婷2022年2月,《英國運動醫學雜志》(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BJSM)撤回了其前主編、澳大利亞著名腦震蕩研究專家PaulMcCrory的一篇社論。McC......
4月27日在長沙舉行的第三屆土建水交高層次科技人才學術交流會上,《風工程進展(英文)》(AdvancesinWindEngineering ,下稱AWE)正式創刊。這是一本由中南大學主辦,該......
中國科協2024年度科技期刊項目(第一批)啟動申報 關于申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2024年度科技期刊項目(第一批)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貫徹黨中央關于推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落......
4月23日,《綠色與智能礦業工程(英文)》創刊發布會在北京舉辦。該活動由北京科技大學期刊中心和土木與資源工程學院主辦。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期刊創刊主編、中國工程院院士蔡美峰,顧問委員、中國工程院院......
截至4月7日,科學網APP論文頻道在推出1200本期刊最新論文資訊的基礎上,再次新增100本期刊!為了滿足大家日常查詢基金的需求,科學網APP論文頻道將聯合基金頻道,于2024年全年定期舉行“讀論文、......
因為“在頂刊上發論文需要太長時間”,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UNR)工程學院院長埃里克·瓊斯選擇自己創辦一本期刊——《國際供應鏈技術雜志》(InternationalSupplyChainTechno......
在當前激烈競爭的國際背景下,各國都在努力提高科研產出水平及其影響力。然而,發論文也要擦亮眼,小心上了“劫持性期刊”的賊船。近日,一項發表于《信息科學與技術學會會刊》的研究指出,截至2023年9月,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