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測
堪稱人類航天技術的“皇冠”
月球
是中國走進深空探測的必經之地
讓我們通過一組數字去回望
中國人飛天攬月的浪漫故事
38萬千米
月球,別名太陰、玄兔、嬋娟、玉盤,平均半徑約1737.10千米,與地球平均距離約38萬千米。
對于月球,人類既熟悉又陌生。它形成于何時?是怎么形成的?仍然有太多未知的謎團。
13天18小時
2007年,“嫦娥一號”在地月之間通過10次變軌,以“甩鏈球”的方式奔向月球軌道,飛行時間長達13天18個小時。自此,開啟了中國的深空探測時代。
7米
2010年,西昌迎來了“嫦娥一號”的姊妹星——“嫦娥二號”。
這一次,火箭把“嫦娥二號”直接送入地月軌道。
“嫦娥二號”成功被月球捕獲,拍攝了高分辨率的月面圖。
“嫦娥二號”全月圖分辨率達到7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月圖。
972天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虹灣區。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玉兔一號”跟隨“嫦娥三號”抵達月球,開始巡視月面和科學考察活動。
2016年7月31日,“玉兔一號”結束工作,設計壽命約90天,實際服役972天。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抵達月背。中國的第二輛月球車“玉兔二號”繼續開始了在月球的巡視工作。
1731克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歷時23天,連續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經過繞月、落月、采集月壤、月面點火、空中交會對接、高速返回等多個環節,將凈重1731克的月壤樣品帶回地球。
908天
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這是中國航天遭受的一次沉重打擊。
“長征五號”事關中國運載火箭的升級換代,是中國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關鍵之一。為了讓“長征五號”重返天空,中國航天人開始了含淚奔跑的908天復飛之路……
2019年10月24日,“長征五號”遙三火箭復飛成功。中國探月工程終于可以走向“繞、落、回”的最后一個階段。
這段全力以赴的時光
展現了人類獨有的勇氣和智慧
是我們不斷開拓邊界
走向遠方的見證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發團隊積極響應國家對先進的國防工業能力建設要求,深入挖掘專業需求痛點,結合前沿的大模型技術等,打造了服務于“產品研發智能化、智能化產品研發”的“妙算”平臺,幫助航天設計師迅速在材......
夏日的余暉灑向晉西北高原靜謐的山谷,暈染了墨色的山巒。從山腰向下望,一座高聳的發射架矗立在山坳,足有幾十層樓房高,直插云天。這就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9A工位——我國首個智慧發射場。2022年3月29日,......
7月22日晚間,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英雄航天員、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葉光富,400余名北京市中小學生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齊聚中國科技館,共同參加由中國科技館聯合中國......
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7月20日21時40分,經過約8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支持下,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
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關于征集載人月球探測工程月面科學載荷方案的公告》指出,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經啟動實施,計劃先期開展無人登月飛行,并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傾盡熱血獻航天甘為人梯育桃李——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勛章”獲得者陸元九光明日報記者張蕾光明日報通訊員孫國慧胡藍月“殫精強國,一縷英魂存海宇;竭慮宇航,滿腔熱血貫云天”“傾盡熱血獻......
傾盡熱血獻航天甘為人梯育桃李——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勛章”獲得者陸元九光明日報記者張蕾光明日報通訊員孫國慧胡藍月“殫精強國,一縷英魂存海宇;竭慮宇航,滿腔熱血貫云天”“傾盡熱血獻......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浙江湖州人,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94......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預備在東風著陸場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圖飛船返回地球時,會與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溫度劇增,導致氣體分子與飛船表面被燒蝕的材料均發生電離。這些不斷產生的電離氣體包裹在飛船周......
目前,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已完成推進劑加注,瞄準北京時間2023年5月10日21時22分,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