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近日,我國多名考察隊員從南極難言島順利返回“雪龍”號,標志著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在羅斯海區域圓滿完成南極考察新站優化選址任務。
據悉,為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選址是本次考察隊的重要工作之一。自中國第29次南極考察至今,考察隊已對羅斯海地區進行了多次綜合考察規劃。本次羅斯海新站選址隊隊長陸志華介紹,連日來,羅斯海新站選址隊員按計劃完成了5個預選區域——難言島、伯德角、馬布爾角、布朗半島及新港角的地質調查、基礎測繪、規劃選址、動植物調查、海冰及氣象分析、環境本底調查等各項任務,同時進一步擴大了考察范圍,并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比選,其中在難言島南部調查區域,考察隊新發現一處避風條件良好、適合碼頭建設的海灣。
同時,考察隊還首次步行到達難言島西側南森冰架邊緣,考察未來建設供大型飛機起降的藍冰跑道的可行性,并完成了難言島北部企鵝聚集區企鵝數量的定量估算,以及該區域鳥類巢穴及海豹棲息地的標注,為建站周邊環境影響提供評估參考。
本次南極考察隊領隊孫波表示,33年來,中國南極考察已在東南極、南極半島和內陸地區取得了顯著突破,而在羅斯海區域尚缺乏連續性的考察活動和戰略布局。在羅斯海區域優化選址建設新的常年考察站,將使中國南極考察進入新的發展領域和前沿,意義十分重大。
日前,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考察任務并全部返回國內,“雪龍2”號、“雪龍”號分別停靠香港、青島并向公眾開放。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的博士......
中新網北京4月9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指出,數千顆隕石可能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更快沉入南極冰層,讓許多此類地外物質樣本更難獲得。“南極失落......
科學家一直想知道,西南極冰蓋是否是一顆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定時炸彈”。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研究,來自一只生活在南大洋的小型章魚的DNA新證據表明,西南極冰蓋比之前認為的更接近崩潰。如果人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07.shtm ?南極新科考站效果圖。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11月......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8月20日發布消息稱,其發射的“月球-25”號探測器偏離預定軌道,與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聯,任務以失敗告終。按照原定計劃,“月球-25”號將在月球南極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附近軟著陸。正......
8月24日開始,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洋。在此之際,我國的南極科考隊經過長時間的深入探索,在南極洲的邊緣海域,意外發現了一個蘊藏著豐富海洋生物資源的海域,堪稱南極洲的“海上糧倉”。這......
澳大利亞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維持在當前水平,南極冰蓋融化將導致南極深海環流在30年內放慢40%,并使深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南極區域的表層海水由于密度較大而下沉......
近期,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A)、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調查者號”前往南極洲東部開展多項科學研究。此次科學考察航行為期7周,團隊成員由澳大利亞研究機構和高校的科研人......
13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由該臺牽頭完成了南極內陸太赫茲天文試觀測和通信收發等實驗。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的太赫茲探測設備首次在南極內陸極端環境下成功運行。據科研人......
科技日報訊(實習記者張佳欣)科學家16日報告,南極冰蓋面積縮小至歷史最低水平,支撐南極洲地面冰蓋的較厚冰架暴露在海浪和溫暖的氣溫下。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表示,近日南極洲的海冰面積降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