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有監測顯示,“國寶”中華鱘野生種群目前正因種群數量減少、生態環境變化等問題而難以繁殖,面臨滅絕危機。2014年11月至12月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研究院所聯合對中華......
工作人員正在救治受傷的中華鱘。10月下旬,秋風漸冷,江水蕭瑟。徘徊在長江口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監測船,結束了最后一次大范圍搜尋,再次黯然而歸。今年5月至今,經過近萬平方公里的持續......
今年9月,長江水產研究等多家研究單位確認,2013年,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中華鱘沒有繁殖產卵。葛洲壩建成后的32年里,中華鱘野生種群不斷衰減。科研人員認為,這背后是一系列的原因,長江水體污染、......
經過87天的孵化,世界上最大也最兇猛的蟒蛇――網紋蟒的變異品種白化網紋蟒在北京動物園繁殖成功,這也是中國國內首次人工......
日前,由中科院海洋所張志懷副研究員承擔的“863”海水養殖種子工程課題“蛇目白尼參苗種繁育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科研人員經過3年多的采捕、蓄養,蓄積了蛇目白尼參種參270公斤,通過不斷的建立、優化飼養、......
記者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了解到,通過全人工繁殖技術繁育出的中華鱘受精卵近日陸續孵出中華鱘仔魚,這標志著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歷經30年的研究獲得成功。據主持這項研究的中國水產科......
家住四川宜賓縣蕨溪鎮半邊街的陳武23日在河里網到1條怪魚。該魚體呈紡錘形,長約33厘米,背頂部有一行大而硬的骨鱗,頭尖而長,皮膚類鱷魚狀,呈黑褐色。陳武告訴記者,他于22日晚把漁網放在蕨溪鎮中心醫院旁......
井岡山長古嶺水溪發現的金色娃娃魚資料圖:05年在廣東發現的活躍于山林溪澗的黃金娃娃魚2003年廣州海洋館娃娃魚亮相7月25日,在井岡山長古嶺水溪里意外捕獲到一條黃金娃娃魚,極為珍稀,這在江西省還是首次......
據新華社5月31日電 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總工程師肖慧近日接受采訪時稱,三峽工程蓄水后,野生中華鱘繁殖時間較蓄水前延遲了1個月左右,目前一般在11月下旬進行繁殖。在近日舉行的長江流域的區......
新華網宜昌1月17日電日前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2010年三峽工程生產計劃會上獲悉,我國中華鱘研究的權威機構--中華鱘研究所今年將整理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