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0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嶗山實驗室于際民研究員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該研究結合深海酸度數據和冰芯二氧化碳記錄,揭示兩極海域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多種模式來調節大洋深海通風狀況。這些模式可以解譯千年時間尺度上深海碳儲存和大氣二氧化碳的不同類型的演化歷史。

    冰芯測量結果表明,大氣二氧化碳在北大西洋千年尺度寒冷時期(又稱冰階期)的變化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呈現增加、保持不變,甚至降低等多個變化趨勢。大量研究認為,大氣二氧化碳變化主要受控于南大洋通風對深海存儲碳量的調節。一個廣為接受的觀點認為,南半球西風增強或向極地的擺動可以提升南大洋對深海的通風狀況,促進深海碳向大氣的釋放,從而導致冰階期大氣二氧化碳的增加。然而,南大洋通風的變化無法解釋諸多冰階期大氣中二氧化碳沒有上升的現象。通過影響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英文簡稱:AMOC)的強度,北大西洋可對深海的通風狀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兩極地區交互關系及其對冰階期的深海碳儲存和大氣二氧化碳的調控作用仍然是一個尚未破解的國際科學難題。

    針對這一國際難題,于際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底棲有孔蟲殼體的硼/鈣指標重建了反映海水酸度的碳酸根離子濃度,限定了過去15萬年以來深海碳儲存的演化歷史。通過深海酸度數據和冰芯二氧化碳記錄相結合,該研究發現兩極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多種模式來調節深海大洋的通風狀況。這些模式可以從機制上圓滿解釋千年時間尺度上深海碳儲存和大氣二氧化碳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系。

    對于千年時間尺度研究,一個艱巨的任務是獲取具有可靠年代學的詳細海洋重建數據,以便對海洋和冰芯記錄進行可靠比較分析。為此,該國際團隊選定了位于北大西洋的伊比利亞海域的一個沉積物巖芯進行系統研究。

    “伊比利亞海域的特殊地理位置讓我們能夠對所使用的巖芯樣品進行足夠準確的定年。”于際民告訴《中國科學報》。研究團隊通過多次訪問歐洲環境地球科學研究與教學中心(CEREGE)的巖芯庫,獲得了足夠數量的有孔蟲殼體,為該研究奠定基礎。

    該研究所獲得的高分辨率記錄顯示,在冰階時期深海碳儲存與大氣二氧化碳變化呈現多模態演化方式。其中一個模態發生在大氣二氧化碳大幅上升的冰階期,如冰期終結期,其間的深海碳儲存顯著降低。由于冰階期AMOC很可能減弱,深海碳儲庫的降低可歸結為南大洋通風增加。因此,本研究的新數據有力地支持了南大洋過程對千年時間尺度大氣二氧化碳的調控作用。此外,由于本研究所測量的巖心樣品來自北大西洋41°N,所獲數據所反映的南大洋通風作用異常強大,導致相當大體積的深海水丟失碳。

    于際民指出,雖然我們選擇了大西洋的一個巖芯以利用其高沉積速度和可靠的年齡模型,但所推測的南大洋通風增加很可能促進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深海的碳流失,有助于解釋這些冰階期間觀察到的大氣大幅二氧化碳上升。

    另一種模態發生在大氣二氧化碳僅略微增加甚至下降的冰階期,其間深海碳含量保持高位。在這些冰階期,南大洋上升、溫度和海冰范圍的變化可能導致深海碳釋放。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在這些冰階期間觀察到的高深海碳含量是由于AMOC弱化促進了有機碳在海洋內部的積累所導致。這一現象可有效地提升海洋的生物泵效率,從而降低大氣二氧化碳。這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用來解釋長周期,如4萬年及更長時間尺度的大氣二氧化碳變化機制,但在解釋千年尺度二氧化碳的波動中很大程度上被忽視。

    該研究表明在探討控制千年大氣二氧化碳調控機制時,應考慮兩極海域對深海通風狀態的影響,而不是僅僅考慮南大洋的影響。該研究所提出的“雙極控制”觀點可圓滿解釋過去15萬年以來大氣二氧化碳在冷期時所呈現的各種類型變化。

    于際民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兩個半球的高緯度海洋已經吸收了大量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為了更好的預測未來大氣二氧化碳變化及其相關的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效應,模型需要準確模擬各種碳循環調控過程,包括北大西洋和南大洋之間的交互作用。本研究所發表的酸度記錄涵蓋了一個完整冰期旋回里的各種類型的冰階,可以被模型用來評估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兩極地區對深海通風狀態影響的相對重要性,對未來碳循環及其氣候耦合具有重要科學和現實意義。

    相關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3-01297-x

    相關文章

    利用熱解氣相色譜質譜法(PyGC–MS)研究圣佩德羅灣的微塑料污染

    在這篇問答采訪中,SamikshaSingh討論了她的團隊在微塑料研究中的最新成果,這些研究為如何通過海洋監測改善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見解。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沿海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污染是一個重大問......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海南研究院正式揭牌!

    1月9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海南研究院揭牌儀式暨第一屆深海礦產資源青年學術論壇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行。海南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國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三亞市人民政府黨組......

    他們為我國首顆海洋鹽度探測衛星裝上“利器”

    人人都知道海水是咸的,那么在覆蓋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里,不同位置的海水會一樣咸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遙感衛星去“看”。然而,這件說起來簡單的事,卻困擾了科技界很多年。11月14日,我......

    煙臺海岸帶所在海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土壤改良應用方面獲進展

    隨著全球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每年會產生大量海藻、牡蠣殼等廢棄物。而這些廢棄物通常被堆放在垃圾填埋場、近海灘涂或直接丟棄到海洋中,對土壤、自然水域及海洋生態系統帶來環境影響。為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預警信息海洋發布手段覆蓋率達85%

    11月13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氣象部門陸海融合的數字化網格預報業務體系、海洋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初步構建,圍繞我國責任海區和近海海域的臺風、冷空氣、大風、海霧、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提供監測預報預警評......

    戴民漢院士獲AGU地球與空間科學大使獎

    當地時間9月18日,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mericanGeophysicalUnion,AGU)公布2024年度AGU會士(AGUFellow)以及各大獎項評選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近海海洋......

    自然資源部: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8月20日,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于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全國......

    全名單丨關于2023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中國海洋學會評審組)初審結果公示

    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的規定,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專家對31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進行了初審,共計24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通過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年7月30日-20......

    全名單丨關于2023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中國海洋學會評審組)初審結果公示

    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的規定,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專家對31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進行了初審,共計24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通過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年7月30日-20......

    20項,2023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初審結果公示

    2023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中國太平洋學會評審組)初審工作已結束,共有20項申報成果通過初審。其中,科技進步獎10項,青年科技獎10項。根據《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有關規定,現將初審結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