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病毒入侵,機體免疫系統如何快速識別并及時啟動免疫應答反應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如何調控免疫細胞適度產生免疫效應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體的同時,不損傷機體正常組織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這是科學家極為關注和積極探索的重要科學問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國家科技部“973”項目的資助下,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院士和安華章副教授、侯晉博士等組成的課題組,發現了免疫細胞在病原體刺激和病毒感染情況下,產生干擾素和炎性細胞因子的新型調控機制。最新一期《自然·免疫學》以封面標題并配發專題評論的形式發表了該研究成果,對于該項研究工作的創新性及其潛在的應用前景給予高度評價。
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同屬于免疫系統的“哨兵”——抗原提呈細胞,其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識別入侵機體的外源性病原體并加以吞噬消滅,在快速產生干擾素和相關細胞因子的同時,加工處理病原體的信息給淋巴細胞,激活免疫應答以清除病原體。這類細胞一旦失控而產生過量的細胞因子,可導致機體組織的損傷,甚至誘發炎癥性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因此,該免疫細胞的應答過程必定受到精細調控,但目前為止,對于其調控的分子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實驗室人員觀察到磷酸酶SHP1基因缺陷的小鼠可產生大量炎癥性細胞因子,并伴隨炎癥性自身免疫疾病如關節炎的發生。有趣的是,偶然發現該基因缺陷小鼠在病原體組分刺激和病毒感染的情況下難以產生干擾素,提示免疫系統存在著分別調控干擾素和炎癥性細胞因子產生的途徑和機制。
該實驗室圍繞該科學現象開展了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對于機體免疫系統的免疫識別機制,以及免疫細胞功能調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也為防御病毒感染和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關節炎的新藥設計,提供了新的靶標和思路。
近日,福州市科學技術局積極響應《福建省科技廳關于組織推薦化學等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通知》(閩科基函〔2024〕56號)的號召,正式發布了《關于組織推薦化學等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通知》。該通知明確指出,......
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科學基金”)項目集中接收工作于2024年3月1日開始,3月20日16時截止。在此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共接收來自2485個依托......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在癌癥治療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其治療過程可激起以T細胞為核心代表的抗腫瘤反應,這一過程還伴隨著腫瘤微環境(TME)的重塑和全身系統免疫的改變。然而,在結直腸癌......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科學家創建了一種人源化小鼠模型,這是首個具有完整功能性人類免疫系統的動物模型。研究成果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免疫學》雜志上。新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創造一種具有完全發......
《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發布為規范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行為,促進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健康發展,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醫學倫理分委員會研究編制了《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供相關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參考......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并審議通過了備受矚目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這一舉措對于推動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細胞與基因療法行業,有望因此迎來全......
急性感染通常伴隨著食欲減退(或厭食)和嗜睡等“疾病行為”,這些“疾病行為”看似簡單尋常,但其實際上是由免疫系統介導的一套精心調控的代謝適應性反應所介導的結果。人體產生和感知“疾病行為”的目的是優化免疫......
表觀遺傳指的是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基因表達和生物性狀的可繼承變化。細胞命運決定包括細胞身份的維持和轉換,這就涉及到表觀遺傳信息的繼承性和可塑性,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點前沿方向。生命的"......
今日,國科管系統發布關于“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氫能技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4個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請登錄系統,在“公開公示-指南征求意見”菜......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關于征集中國和匈牙利科技合作委員會第十屆例會交流項目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匈牙利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第九屆例會議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