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麗敏教授課題組與物理學院馬余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基于手性金屬有機膦酸的宏觀螺旋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其成果“Chiral Expression from Molecular to Macroscopic Level via pH Modulation in Terbium Coordination Polymers”于12月1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DOI: 10.1038/s41467-017-02260-2)。
圖1. 螺旋材料R-1 (a,b)和S-1 (c,d)的SEM圖
手性在自然界廣泛存在。雖然在生物體系中普遍存在手性螺旋結構,但是如何在配位聚合物體系中實現手性從分子層次到宏觀聚集體的表達,特別是如何得到兼具晶態和螺旋形貌的手性配位聚合物,是一個極具挑戰的課題。相關研究不僅有助于進一步認識手性的起源,而且對手性物質在手性識別和分離、不對稱催化、手性功能材料等方面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該團隊利用手性1-苯乙基胺基甲基膦酸(pempH2)作為配體,在不同pH條件下分別與硝酸鋱組裝得到塊狀(R-2, S-2)和棒狀(R-3, S-3)形貌的單一手性稀土金屬有機膦酸化合物晶態材料,它們具有不同的鏈狀結構。當pH處于兩者之間(約3.1)時,得到與化合物3具有相同組成和結構的宏觀螺旋材料[Tb(R-,S-pempH)3]?2H2O(R-1, S-1)。為了從理論上對不同自組裝行為進行解釋和預測,該團隊利用全原子模擬和布朗動力學模擬分別從微觀和介觀層次分析了pH和NO3-對組裝結構的影響。最后,結合實驗和理論模擬給出了螺旋形成的內在機理:宏觀螺旋結構的形成通過多級自組裝的方式,組裝過程涉及到溶液中共存的不同類型的鏈結構,由于這些鏈結構在幾何上不匹配,導致鏈的堆積生長發生扭曲,進而形成宏觀螺旋結構。作者表示,這種通過pH調控使配位聚合物的分子手性得以傳遞和放大,并最終得到手性宏觀螺旋體的方法尚未見國內外報道。
圖2. 螺旋形成的機理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推出了一種手性拓撲超導體(ChiralTopologicalSuperconductor),對于推進量子計算和探索理論手性馬約拉納粒子(Majoranaparticle......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領導的國際合作研究表明,利用手性(扭曲)磁體的內在物理特性,可提高機器學習任務適應性,大幅減少類腦計算的能源使用。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材料》雜志上。傳統計算由于獨立......
近年來,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η3-取代反應已成為構建手性不飽和片段的重要途徑。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何智濤課題組致力于過渡金屬參與實現的非經典η3-取代反應的研究,并探索了一系列催化轉化策略。近......
密歇根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明,由納米粒子自我組裝的微米級"領結"可以形成一系列精確控制的卷曲形狀。這一進展為簡單地創造與扭曲的光線相互作用的材料鋪平了道路,從而帶來在機器視......
手性亞砜亞胺具堿性氮原子且在極性溶劑中具良好的溶解性,是一類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生物電子等排體(圖1)。合成此類化合物的主要策略是基于手性底物的立體專一性轉化,如手性亞砜的亞胺化、手性亞砜亞胺的氧化和手性......
細胞不對稱性(也稱細胞極性)廣泛存在于動植物和微生物細胞中,其基本特征是母細胞在分裂前發生細胞極化,從而不對稱分裂生成兩個不同命運的子代細胞。細胞極性是生命世界產生多樣性的根本原因,在細胞生長、增殖、......
手性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界面所具有的非中心對稱性為分子在界面的聚集和組裝過程產生對稱性破缺創造了先天條件,因此相比于體相,研究界面手性傳遞、自組裝手性動力學對于探索手性起源、探尋生命起源、制備手性材料......
手性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界面所具有的非中心對稱性為分子在界面的聚集和組裝過程產生對稱性破缺創造了先天條件,因此相比于體相,研究界面手性傳遞、自組裝手性動力學對于理解手性起源、探尋生命起源、制備手性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羅爽課題組利用平行動力學拆分的策略,通過鈀催化的對映體選擇性環酰亞胺化反應,“一鍋法”合成了兩種不同骨架類型的含有季碳手性中心的雜環化合物。相關研究成果以......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課題組等合作,高對映選擇性完成了手性吡啶并螺烯分子的不對稱合成,并對部分產物進行了光學活性探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以Palladium-Ca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