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3-26 15:47 原文鏈接: 打造“世界最強光源”

      

    楊學明在大連化物所實驗室真空腔體前。

      

    自由電子激光諧波放大器。

      

    楊學明在實驗室與學生交流。

      楊學明,1962年10月生于浙江德清,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化學會化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用戶專家委員會主任。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主要從事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實驗研究,曾獲中國科學院杰出科學成就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海外華人物理協會亞洲成就獎、陳嘉庚化學科學獎和德國洪堡研究獎等獎項。

      世界上唯一運行在紫外波段的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它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脈沖,單個皮秒激光脈沖產生140萬億個光子,成為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光源,該裝置屬于國家重大科技設施,在能源、材料等重要領域中存在廣闊的應用前景……這個裝置就是有著“中國神光”之稱的“大連光源”。

      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大連光源”總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學明,認真履行代表職責,積極參政議政。當問及當時的感受時,楊學明說:“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我非常榮幸能夠參加兩會,能夠有機會建言獻策,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盡一份力量。”

      農家娃步入科學殿堂

      1962年,楊學明出生于浙江省德清縣一個小村莊,恢復高考第二年,16歲的他考入浙江師范學院物理系,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我姐姐和哥哥沒趕上恢復高考,錯過了讀大學的機會,我哥哥至今還在老家農村養蝦。”楊學明說,“比起他們,我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因為有機會上了大學,才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大學為農家子弟楊學明打開了一扇窗,在這里,他遨游在知識的海洋,盡情吮吸著知識的甘醇。從未接觸過英語的他,從字母學起,楊學明至今還記得那臺新安江牌收音機,那是他學習英語的好幫手,一有時間就捧著它收聽英語節目。苦學讓楊學明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到大學三年級時已經能閱讀英文原版的物理學專著了。“非常聰明,而且學習很刻苦,不僅完成學業要求,課外還找來物理學專著自學。”楊學明給當年教過他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大學之前,作為一個懵懂的農村少年,楊學明的理想是空白的。進入大學后,他萌生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當一名大學老師。

      大學三年級時,他對自己的未來開始具體規劃,首先就是考研究生。經過不懈的努力,1982年,楊學明順利考上了大連化物所的研究生,成為中國著名化學家張存浩和朱時清教授的學生,正式與科學研究結緣,從此進入了令他著迷了一輩子的研究領域——分子反應動力學。

      1985年,楊學明在大連化物所獲得碩士學位,第二年便前往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并于1991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5年,他分別在普林斯頓大學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研究工作。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師從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這段經歷不僅讓他在專業研究上有所建樹,更激發了他對科研的濃厚興趣,樹立了他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和沖擊科學前沿的信心。

      2000年,楊學明被評為某研究所終身研究員時,國際化學動力學專家在給楊學明的評審信中,給予他高度的評價,認為憑他的研究表現可以在美國最好的大學拿到終身教授資格。

      一切從頭開始

      “我會回來的!從出國深造的那一刻起,我的內心就有這樣一個聲音。”楊學明說,雖然長年在美國做研究,但他始終心系祖國,時刻關注著中國的發展。

      “在外總是有種漂的感覺,尤其閑下來時,心中總有一種東西讓我放不下來,有時甚至讓自己都不能專心做研究。”楊學明說,這就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對故土家園的眷戀。

      與此同時,大連化物所的領導和專家們也一直關注著這位自己輸送出去的優秀學生。

      2001年,楊學明應邀來大連化物所訪問,中科院院士、時任大連化物所所長的包信和正在外地出差,迫不及待地撥通了楊學明的電話,邀請他回大連化物所工作。

      包所長的一番話一下子點燃了楊學明深藏心底的回歸故園的心愿。此時,楊學明自行研制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科學儀器,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備受國際矚目的重要成果,研究工作有了很好的進展,如果回到大連,意味著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但是楊學明心意已決。

      這年8月,楊學明的導師給包信和寫了一封長達3頁的推薦信,信中寫道:“在過去的30年內,跟我一起從事研究的研究人員約有140位,但其中真正學會各種復雜的交叉分子束相關實驗技巧,而且能夠設計、建造并從事精確的實驗,到目前為止,可能非楊學明莫屬了。”

      同年,楊學明出任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成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項目)“化學反應的本質及其選項”的首席科學家。大連化物所惜才如金,特事特辦,立即撥付給楊學明1000萬元啟動經費。

      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2004年楊學明全職回到大連,并立刻申請恢復中國國籍,申請獲批后楊學明內心很激動:“我終于能以中國的名義,向世界發表自己的科研成果了。”

      在科學的世界里盡情放飛思想

      回國后的楊學明一心專注于科學研究。令他欣慰的是,伴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科學技術的高度重視,國內科研環境比預想的要優越得多,科研經費投入大,研究氛圍好,為科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時代蘊含著新機會,你可以在科學的世界里盡情放飛思想。”楊學明深有感觸地說。

      楊學明辦公室對面就是實驗室,那是他最喜歡待的地方,各種設備,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被蜘蛛網般的線纜連接著。

      “每個儀器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楊學明自豪地說,因為這些儀器幾乎都是他領導設計研制的。以問題為導向,制作國際領先的科學儀器,正是他在化學反應動力學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金鑰匙。

      “如果科普一下,‘大連光源’就是一套先進儀器,裝置中90%的儀器設備均由我們自主研發。‘大連光源’屬于第四代光源,在化學、能源、物理、生物、環境等研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對推動我國乃至世界在這些領域的研究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楊學明說。

      過去20多年中,楊學明的系列性研究工作將化學反應動力學實驗研究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通過與理論研究者合作,解決了化學動力學研究領域長期存在的一些難題,在反應過渡態動力學以及非絕熱動力學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因此獲得多項重要科學獎勵。他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300余篇,其中有12篇論文發表在《科學》和《自然》雜志上。楊學明的研究工作在國際化學動力學領域引起了高度關注,使得大連化物所成為國際上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除了專心做研究,楊學明熱衷的另一件事就是培養學生,這也實現了他曾想當一名老師的夙愿。他說:“科學需要傳承,培養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就是延續科學的生命。”

      楊學明的實驗室,吸收了一批充滿活力、賦有創造力的年輕學者和研究生。他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和他們一起探討、交流甚至辯論科學問題。他教育學生一定要有好奇心,鼓勵學生們要有奇思妙想,敢于大膽嘗試。他還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研發儀器的能力,在他的帶動下,很多學生都對設計儀器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研發過程中實現對科學問題的深層次思考。楊學明為學生們的成長發展操了很多心。

      眼下,楊學明又操心起了遼寧的發展。他說遼寧作為東北的重要科技基地,尚無在建和規劃中的重大科技設施,他希望負責重大科技設施立項和建設的相關部門,要重視落實這一科技創新任務,加快推動重大科技設施在遼寧的立項和建設,進一步推動東北科技高地建設發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