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嘗百草為治病救人,藥物研發為尋找安全、有效、優質、穩定的新藥為人類健康服務。發展幾千年,“病”和“藥”一直在不停的進行競賽。
臨床前研究挑戰巨大
各大新藥研發機構面臨的問題,包括新藥的臨床療效、時間成本的風險和收益問題。在現代藥物研發中,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研究,再到最后的CFDA/FDA審批,時間漫長、花費巨大,最終失敗幾率又相當高。新藥研發過程中總是需要面臨種種困難,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研發過程需要經過藥物的設計與篩選、化學合成與改造、藥劑學與藥動學研究、工藝與制劑、質量檢測與控制、安全性與臨床評價、市場反饋等等許多步驟,面臨問題復雜。
按照工作內容的不同可將新藥研發分為四個階段:發現和甄別、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新藥申報及后續工作。首先,發現和甄別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包括藥品制備和初篩),發現和篩選藥物來源。其后的臨床研究包括I期(初步臨床藥理學研究、人體安全性研究),II期(治療作用初步評價、安全性研究),III期臨床試驗及其準備工作(擴大臨床試驗、特殊臨床試驗、補充臨床試驗、不良反應觀察)。最終是新藥申報及后續工作包括新藥申報,以及由于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新藥申報進行復查所要求做的額外工作。
對于企業和研究人員來說,臨床研究需要高昂的成本,一旦試驗失敗,不僅面臨著藥物研究的擱淺,還會損失大量資金;對癌癥患者而言,參加一些新藥的臨床試驗,往往是他們的最后一絲希望,若是試驗失敗,將會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更加巨大的打擊。
臨床前研究成為了藥物研發中面臨的第一個挑戰,臨床前研究是指藥物進入臨床研究之前所進行的化學合成或天然產物提純研究,藥物分析研究,藥效學、藥動學、毒理學以及藥劑學的研究。每年都有大批的新藥在I期臨床的過程中被淘汰,畢竟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是有非常大的差別。
無論是動物用藥還是人用藥物,藥物的研究與開發都將遵循利用動物模型研究疾病的治愈方法,以及利用動物實驗驗證新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這一規律。什么樣的藥物可以進入臨床試驗,對于很多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對于腫瘤免疫(CAR-T/Checkpoint),由于其作用方式是調動自體免疫進行殺傷,與過去靶向藥物毒殺傷的作用方式不同。所以需要有一種模型在臨床前階段模擬人體內的免疫環境。如果有一套很好的臨床前評價體系,就能提供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試驗數據供參考,如利用人源化的小鼠模型進行新藥的評估。
有價值的工具—人源化小鼠模型
由于人類生理與動物生理有顯著的差別,利用動物模型得到的實驗結果有時不能適用到人體上。人源腫瘤組織異種移植(patient derived xenograft, PDX)小鼠模型能夠實現在動物體內做人體相關的新藥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模擬人體臨床試驗。
鑒于腫瘤免疫療法的特殊性,艾德摩自主研發適用于腫瘤免疫療法評價的小鼠模型-HSC小鼠。此模型通過移植人造血干細胞,實現在小鼠體內重塑免疫系統,在此基礎上移植人源腫瘤組織,獲得腫瘤免疫雙人源化小鼠模型,不僅能夠幫助藥企提高藥物臨床試驗的通過率,幫助患者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也為人免疫系統及細胞免疫治療的臨床前評估提供了有力工具。
北京艾德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CEO兼創始人彭思穎博士表示,人源化免疫重建小鼠可以成為推進新藥研發的有力工具,有效縮短新藥臨床試驗周期、大大降低臨床實驗的成本和風險,從而加速國內創新藥物和新型療法的誕生。
未來市場廣闊
2011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約為830億美元,近五年來,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復合增長率為7.6%,顯著高于全球藥物市場4.3%的平均增長率。我國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在800億元左右,年均增速在20%左右,抗腫瘤和免疫用藥在2012年以18.2%的市場份額超抗生素16.46%的份額,成為國內最大的處方藥類別。
新藥研發的巨大需求也為人源化小鼠藥物評價模型帶來巨大的市場。艾美仕研究數據顯示,過去5年時間里,治療20多種腫瘤疾病的70種新藥物問世。目前,腫瘤在研藥物超過586種,過去10年間增長63%,其中靶向藥物占到87%。
科技的進步帶動了醫學的發展,面對疾病患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新的腫瘤藥物不斷出現,艾美仕數據顯示腫瘤在研藥物超過586種,過去10年間增長63%;其中靶向藥物占到87%。 研發后期的腫瘤療法包括270種生物療法,其中含16個基因療法,86個新的單克隆抗體以及15個已上市單抗的生物類似物;研發后期的產品還包括74個針對多個瘤種的癌癥疫苗。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抗腫瘤藥物行業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認為,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金磚四國”將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抗腫瘤藥物市場。在中國,由于腫瘤的發病率快速上升,抗腫瘤藥物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同時因為目前藥物療效的局限性,新的抗腫瘤藥物市場亟待大力開發,抗腫瘤藥物開發已成為制藥行業的一大熱門。
腫瘤藥物的研發熱潮也將為人源化小鼠藥物評價模型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動力。
如果您想知道為什么在兩次接種疫苗和加強注射后,您仍然會感染導致COVID-19的omicron病毒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可能找到了一個可能的答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
檢測核酸,是監測一個人當時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檢測抗原,還是檢測新冠病毒感染;檢測抗體,是檢測一個人在接種疫苗后、或感染后,體內存在的丙種球蛋白(IgG)量、或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量、甚至能夠專門抑制新冠......
中新網上海3月16日電(孫國根陳靜)記者16日獲悉,中國學者發現并篩選到抗新冠病毒的全人源納米抗體,該抗體可同時靶向病毒上兩個不同的“極隱蔽”部位,并高效中和包括奧密克戎病毒在內的各種流行變異株。該抗......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在線發表一篇病毒學研究論文顯示,研究人員使用19種單克隆抗體進行實驗室實驗后,只有最近獲批的名為bebtelovimab的單克隆抗體可以中和新冠病毒(SARS-CoV-2)......
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細胞工程及抗體藥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授朱建偉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大學、醫院、疾控中心等單位,進行抗新型冠狀病毒廣譜中和抗體的篩選與研制,成功篩選出兼具親和力強、廣譜性高的全人源中和......
近日,我國首個抗新冠病毒特效藥——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特效藥獲得中國藥監局的上市批準,這標志著中國擁有的首個全自主研發并證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抗體特效藥正式問世。首款特效藥,輸完就見效清華大......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國立即布局藥物研發任務,組織優勢專家團隊,圍繞臨床救治需求,推進有效藥物和治療的技術研發工作。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中心謝曉亮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取得了中和抗體研究的重要進展,......
日本北里研究所和花王公司16日宣布,利用VHH抗體治療感染新冠病毒小鼠的實驗取得成功,意味著以經鼻給藥方式來實施這一新冠療法的方案朝著臨床應用邁進一大步。駱駝體內存在天然的缺失輕鏈的重鏈抗體,克隆其可......
中新網昆明11月10日電(記者胡遠航)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賴仞研究員牽頭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高效的蛇傷診斷抗體研發策略,并運用該策略成功研發出針對兩近源屬竹葉青屬和......
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對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威脅。目前,已有多種新冠肺炎疫苗用于人群預防性接種,有效控制了中重型發病率。然而,多種新冠病毒突變株的出現增強了病毒傳染能力并導致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血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