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貢嘎山,海拔3150米。“這片冷杉林大概生長了60年至80年,屬中齡林。”冉飛說。他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山地所”)助理研究員。博士畢業后,他已經在中國科學院貢嘎山高山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以下簡稱“貢嘎站”)工作快6年了,主要負責生物監測工作。日前,他再次走進山里,為了測量和記錄這片冷杉林樣地的情況。
他拍著身邊一株冷杉說:“大家都知道樹每年都會生長,也就是樹的直徑會增加,但這種生長是均勻的嗎?我們在這里的觀測結果顯示,每年4月到5月雨水充足時,樹的直徑長得最快;6月到9月則比較均勻;10月到11月,天氣轉冷,它們就好像在準備過冬,去掉身體里多余的水分,直徑反而會變小。”
每年5月到10月,冉飛每個月都會來站上,每次要待一周至兩周。貢嘎山是橫斷山的最高峰,溯大渡河而上,垂直高差6000多米,具有干熱河谷—農業區—闊葉林—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寒草甸—永凍荒漠帶的完整生態景觀;在16公里的水平距離內,濃縮了從亞熱帶到極地的生物氣候水平分帶和植被與土壤的水平帶譜,被稱為“山地生態博物館”。而冉飛對每一個生物帶的典型植物都如數家珍。
貢嘎山很美,但工作條件很艱苦。太陽出來,一會兒就能把人曬脫皮;一下雨,即便七八月,溫度也會降到十攝氏度左右,海拔4000米往上會降到零度以下。更何況冉飛的工作總要鉆密林、走野路,蚊蟲叮咬、磕磕碰碰、吃不上飯是常事。但冉飛卻說一點也不辛苦:“每次從成都回到站上,看到郁郁蔥蔥的森林、看到這么多植物,我心里就特別高興。”
貢嘎站有15位固定的科研人員和7位監測人員,到七八月的觀測高峰期,還會有二三十位從事相關研究的科學家到這里采集數據。像冉飛一樣,沒人喊苦叫累,一提起工作,他們的臉上總會煥發出光彩。除了興趣,科學家們身上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中國是多山之國,高山生態系統對全國生態環境,甚至全球生態環境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貢嘎站站長王根緒介紹,貢嘎山獨特的地形地貌,對深入研究我國西南高山冰川森林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和演變趨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作為青藏高原東緣屏障,研究清楚貢嘎山的生態環境情況,對研究橫斷山區的生態環境變化、青藏高原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自1987年建站以來,科學家們在這里持續進行高山氣候梯度觀測、森林和冰川水文觀測試驗、海洋性冰川動態觀測、亞高山暗針葉林生態觀測、高山環境特征研究等幾大類內容,觀測項目有40余項。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的研究中,貢嘎站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山地所副所長陳曉清介紹,二氧化碳碳源、碳匯研究是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關鍵和熱點問題,貢嘎山的高山生態是建立相關計算模型的基礎數據。“而在生態環境變化的研究中,因為貢嘎山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比較小,可以作為污染物變化研究的本底參照,為生態環境變化研究提供基礎標尺。”陳曉清說,“我們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結果,并上報給相關政府部門,作為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
陳曉清介紹,貢嘎山是冰川泥石流、冰雪融水混合泥石流的典型區域,而這一類型的泥石流是川藏交通廊道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地質災害之一。“未來我們將在這一方向部署力量,為川藏交通廊道上冰川泥石流類型的判別和防治提供重要參數。”
“貢嘎站雖然是1987年才建立的,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就開始在這個區域開展工作了。聽我的老師說,那時的條件更艱苦,好的時候有卡車坐,更多時候是騎馬甚至徒步,儀器、設備都靠他們自己背。”冉飛說,“現在工作條件比那時好太多了,我們有什么理由喊辛苦,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干啊!”
就是這樣一群科學家,將高山生態守護者的責任代代傳承。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研究團隊牽頭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背景下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水研究》(......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夢想成真”是所有人的愿望,科學家也不例外。為恢復喪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生態學家早期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美的“夢境”假說。他們援引美國奇幻電影FieldofDreams(中文譯作《夢幻成真》)中的一......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章家恩教授團隊在微塑料污染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環境國際》(EnvironmentInternational)。自20世紀......
三十多年扎根黃土地,三代科學家常駐鄉村田野,研發旱作農業技術,保障糧食穩產豐產,并建起了一座中國農業科學院山西壽陽旱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在山西......
美國科學家研究顯示,海洋熱浪對底棲魚生物量的影響有限。雖然某些情況下,短期熱事件之后確實會出現生物量減少,但這不是規律而是例外。這種變數出現的原因令人好奇。氣候變化被認為與極端溫度事件有關,這類事件對......
生態系統是復雜的動態平衡系統。一方面,植物個體一直處在生長變化中,個體間差異巨大,且鄰近個體間具有復雜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資源競爭);另一方面,由大量個體組成的植物群落一般具有穩定的結構特征(如林冠......
被譽為“地球之肺”的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的“碳庫”資源。在全球氣候變化和“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如何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守護好、利用好森林資源,......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