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副研究員楊冰團隊,與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朱倍恩合作,在單原子催化劑動態催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發現單原子不僅提供活性位點,同時還可以在長時反應過程中誘導載體表面碳化,進而大幅提升反應活性。相關成果發表于《化學》Chem上。
自2011年張濤等首次提出單原子催化概念以來,單原子催化劑(SACs)由于其特殊的活性、選擇性以及原子利用率最大化等特點,逐漸成為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盡管已有工作揭示了單原子位點對反應物活化、產物選擇性的重要催化作用,但是,SACs在實際反應過程中的動態結構演變的識別與調控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本工作中,研究人員發現單原子催化劑(Pd1-FeOx)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過程中的長時誘導期,可促進CO2轉化率從17%逐漸增加到28%,并保持98%以上的CO選擇性。相比而言,負載型納米顆粒催化劑(Pd-NPs-FeOx)則一直保持穩定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進一步通過原位表征、結構分析和理論計算等手段發現,Pd單原子不僅可以在反應初期提供高效的催化活性位,同時在長時反應過程中還可以促進FeOx載體的動態碳化,獲得高活性的Fe5C2活性相,從而顯著提高CO2轉化率并降低活化能至27.7kJ/mol。相比之下,Pd納米顆粒與載體(FeOx)則發生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SMSI),產生的FeOx包覆抑制了FeOx的深度還原與碳化。
本研究加深了對單原子催化的理解,揭示了反應環境下單原子位點對載體結構的動態作用機制,為單原子催化劑界面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啟發。
7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所湖南行”成果轉化專場對接活動在長沙舉行。現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14個院所與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企業分別進行合作項目簽約,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
2024年7月17日,由中國科學院人事局資助、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主辦、上海無機非金屬材料分析測試專業平臺和上海材料與制造大型儀器區域中心協辦的“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分析檢測技術”培訓班在上海舉辦。......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和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合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溫氨分解制氫催化劑技術”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評價委員會一......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耿旭輝、研究員關亞風團隊研發的“小型熒光檢測模塊(mFLD)”通過了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組織的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mFLD設計新穎、技術創新性強,綜合......
據最高檢官方微博4月23日發布消息,日前,大連海洋大學原副校長馮多(副廳級)涉嫌受賄罪一案,由遼寧省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經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由朝陽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向朝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近日,我所生物能源研究部生物能源化學品研究組(DNL0603組)王峰研究員、賈秀全副研究員團隊與斯坦福大學RichardN.Zare院士團隊合作,在微液滴化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霧化過程中水-油......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姜鵬、副研究員陸曉偉、包信和院士團隊開發了柔性、可穿戴長波紅外光熱電探測器,并將其用于電子皮膚非接觸溫度感知。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仿生觸覺是智能機器人......
萬眾期待中,24年1月已經過去,但中科院預警名單依然沒有公布!官方并未說明延遲原因,但相比往年,今年的名單確實尤其讓人關注。因為23年國際期刊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動,這些是否會影響預警名單的制定尚未可知:......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工作辦公室關于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的通知》,現將大連市科學技術局擬提名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的3個項目予以公示。自即日起5天內,任何單位或個人對公示項目的創新性......
根據往年經驗,一年一度的中科院預警期刊名單即將發布,官方回復也說明如此,最新名單將在明年1月份發布,即2周之后。但相比往年,今年的名單尤其讓人關注......回顧中科院《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至今已發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