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姜鵬、副研究員陸曉偉、包信和院士團隊開發了柔性、可穿戴長波紅外光熱電探測器,并將其用于電子皮膚非接觸溫度感知。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
仿生觸覺是智能機器人感知外部環境刺激的基礎。在傳統觸覺系統中,觸覺傳感器需要與外部環境物理接觸進而獲取溫度信息,無法在接觸前對外部刺激作出預判。因此,發展具有非接觸溫度感知能力的先進觸覺傳感技術,將為機器人交互感知領域帶來全新的體驗。
光熱電探測器是基于光熱、熱電兩個能量轉換過程,可在無需制冷、無需偏置電壓、無接觸的條件下實現對長波紅外輻射的靈敏探測。本工作中,研究團隊在前期光熱電探測器工作的基礎上,在具有長波紅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亞胺襯底上,構建了Te/CuTe熱電異質結,制備出高靈敏度、柔性、可穿戴長波紅外光熱電探測器。Te/CuTe熱電異質結一方面可以提升復合薄膜的熱電功率因子,起到降低器件噪音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降低其光學反射損耗,并將其光學反射極小值與PI吸收峰對齊,增強光熱電耦合,提升器件靈敏度。
在非接觸式溫度感知測試中,當目標溫度從零下50°C上升至110°C,所制備的柔性光熱電探測器靈敏度均優于商業剛性熱電堆,溫度分辨能力可達0.05°C。以此為基礎,研究團隊利用該紅外探測器在接近輻射源過程中響應電壓的斜率變化,開發了動態溫度預警系統,使得軟體機械手可對熱源進行預先判定。
該工作為在仿生觸覺系統中引入紅外探測技術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在機器人交互感知、虛擬現實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13911
走進李彥老師的書房,映入眼簾的便是通天的書架。書籍林立其上,從基礎的化學原理到前沿的科研成果,從經典的化學實驗到創新的科學發現,原子與分子共舞,老教授們的奠基之作與跨學科的“閑書”構筑起這片奇妙樂園。......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孫滔6月20日,記者在成都見到鄧黎的時候,他剛從福州回來。在福州醫科大學召開的某藥劑學教材修訂會議上,他受邀作了一個學術報告。與會的一些老師感慨:“鄧老師,今天終于見到真人了,我......
近日,ESI公布最新學科統計數據,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成為該校繼工程學后,第二個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的學科。同時哈爾濱工業大學ESI國際排名由166位上升至14......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和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合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溫氨分解制氫催化劑技術”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評價委員會一......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耿旭輝、研究員關亞風團隊研發的“小型熒光檢測模塊(mFLD)”通過了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組織的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mFLD設計新穎、技術創新性強,綜合......
據最高檢官方微博4月23日發布消息,日前,大連海洋大學原副校長馮多(副廳級)涉嫌受賄罪一案,由遼寧省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經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由朝陽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向朝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員汪國雄和研究員高敦峰團隊在乙烯電催化轉化利用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反向單原子摻雜策略,實現了高活性高穩定性的乙烯電催化環氧化制環氧乙烷,相關成果發表在......
近日,我所生物能源研究部生物能源化學品研究組(DNL0603組)王峰研究員、賈秀全副研究員團隊與斯坦福大學RichardN.Zare院士團隊合作,在微液滴化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霧化過程中水-油......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姜鵬、副研究員陸曉偉、包信和院士團隊開發了柔性、可穿戴長波紅外光熱電探測器,并將其用于電子皮膚非接觸溫度感知。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仿生觸覺是智能機器人......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姜鵬、副研究員陸曉偉、包信和院士團隊開發了柔性、可穿戴長波紅外光熱電探測器,并將其用于電子皮膚非接觸溫度感知。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仿生觸覺是智能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