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之外的茫茫宇宙,伴隨中國龐大的航天器“積木”變換位置,中國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和“夢天”“問天”兩個實驗艙正式形成“T”字基本構型。
當天,夢天實驗艙“悄悄”挪動“身板”,轉換個姿態從側面“吻”上天和核心艙,實現這一轉位功能的產品正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制的轉位機構。
以150公斤的轉臂平穩帶動23噸的夢天實驗艙,這一“轉位神器”有如下幾大特點:
對得準:“花蕊”造型
轉位的第一步是進行對接,也就是通過轉位機構將夢天實驗艙和天和核心艙連接起來。
夢天實驗艙上的轉位機構采用的是錐桿式對接方式。團隊在轉位機構轉臂的前段設置了一個捕獲桿,這個捕獲桿就如同“花蕊”一般被包裹在三個導向片形成的“花瓣”中。
當捕獲機構向基座靠近時,兩個產品的六個導向片進行初步定位。隨后,錐桿由驅動組件推出,在拉簧組件的配合下,在一定范圍內擺動,保證了與基座連接鎖定的自適應性。這樣的結構設計讓轉位機構具備更好的捕獲、對接能力。
巧妙挪:“關節”靈活
夢天實驗艙從天和核心艙前向對接口轉移到側向對接口,并非像人類“轉身”一樣簡單容易。如何讓150公斤的轉臂平穩帶動23噸的夢天實驗艙順利“轉身”?
夢天實驗艙轉臂上安裝了兩個驅動部件(關節驅動機構),就像手臂的兩個“運動關節”,靠近夢天實驗艙端的是“肩關節”,另一個則是與捕獲機構相連的“腕關節”。在兩個“關節”工作時,它們必須做到從加速到勻速階段的平穩過渡,從而確保運動穩定性。
轉得穩:“停頓”舞曲
為了讓夢天實驗艙能夠具備大慣量負載下的轉動能力,此次轉位過程中采用了艙體停控模式,即在轉位時通過“肩關節”做一次啟停,“腕關節”做兩次啟停,從而實現平穩轉向。
北京時間2023年9月21日15時48分,“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新晉“太空教師”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夢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在約......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獲悉,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設施近日基本完成在軌測試,在軌運行穩定可靠,具備了大規模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能力。截至8月18日,空間站已開展了60余項實驗項目、上萬次在軌......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4日上午,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在東風著陸場交付由中科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4日14時左右,部分實驗樣品運抵北京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4日上午,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在東風著陸場交付由中科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4日14時左右,部分實驗樣品運抵北京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
在這次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當中還有一個新面孔——航天員桂海潮,桂海潮是中國空間站的首位載荷專家,擔負著在空間站開展大量科學實驗的重要使命。總臺記者在對他的采訪中感受到,專業、細致、自信,是他的最大特質。......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入軌后順利完成狀態設置,于北京時間2023年5月11日5時16分,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交會對接完成后,天舟六號將轉入組合體飛行段。后續,神......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今年中國航天日主題是“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主場活動將在安徽合肥舉辦。近年來,中國“太空之家”遨游蒼穹、“祝融”“羲和”探火逐日……一次次飛躍與突破,刷新著......
2月8日,巴基斯坦植物種子從中國空間站成功返回慶祝儀式在伊斯蘭堡舉行。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官員在儀式現場將從中國空間站返回的植物種子交還巴科學家。據了解,在中巴太空育種合作項目框架下,巴方科學家選取了......
劉博洋是一位90后天體物理博士,同時也是一位天文攝影師。劉博洋仰望星空,懷揣夢想,成功用自主開發的光學跟蹤技術拍攝到了中國空間站,并用幾個月時間完整記錄了中國空間站建設時期的12種構型,留下了異常寶貴......
11月29日23時08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11月30日5時42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加上問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