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是不毛之地?在新疆和田,“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讓干旱沙漠變成了碧綠良田,使果農棚均收入4萬元以上,實現了他們“當年增產增收、當年脫貧致富”的夢想。
自然環境惡劣的“不毛之地”是新疆35個重點貧困縣的“難言之痛”。窮山惡水,造就了貧困戶的“集體夢魘”,比如觀念封閉落后,比如醫療水準低下……在新疆科技廳廳長張小雷看來,演繹扶貧路上的“沙漠變成良田”故事并不容易,人才、資金、技術、產業,個個都難,但正因為難,才凸顯出科技精準扶貧的必要性。
這幾天,且末縣農民玉素普·亞庫普早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自家庭院的設施拱棚前打開放風口,防止菜苗因為一晚上的密封,造成高溫傷苗。受益于專家的“手把手”科技培訓,他的一棚蔬菜今年可增收700余元。
與此同時,新疆農科院副研究員林明和其他四名同事也在伽師縣庫木艾熱克村帶領貧困戶發展“訂單式”甜菜種植,為貧困戶提供免費優質甜菜種子及配套栽培技術指導,從土地整理、選擇播種期、進行土壤封閉、病蟲害防治以及肥水管理等環節上進行全程跟蹤服務。
做好精準扶貧,關鍵在于提升“造血”能力,這是徹底脫貧的“法寶”。新疆獨創了一種做法,“服務團包村,特派員聯戶”——通過上述專家組團模式,促進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向貧困地區轉移,一方面貧苦戶獲得了專家指導,另一方面,專家科研接了“地氣”,加強了關鍵技術的攻關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讓貧困戶和專家都行動起來,正符合“科技精準扶貧專項行動”的預期。
半年來,這場科技風暴刮遍了南疆墨玉、葉城、烏什等7個縣市,它意在拿下新疆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讓千千萬萬的貧困戶跑上致富路,所以一經面世便收獲奇效。
在自家甜瓜地里,哈力旦姆·吐爾遜先用打孔設備將已平整好的土地每隔40厘米打一個小孔,然后將由紅杏集團制作的基質土壤放入小孔中,再小心翼翼地將加了胞衣的粉紅色甜瓜種子點入基質中用土掩好,“家里一共5口人,種了13畝地的棉花,以前由于技術差,產量低,一年才能掙5000元錢。如今我們參加了合作社,不僅成為股東,每年年底還有分紅”。
一個月前,哈力旦姆所在的阿亞克喀拉庫勒諾村成立了協力農業專業合作社。以貧困戶為主的230名村民和村委會、新疆紅杏集團組成的股東,分別占股70%、10%、20%。史上首次,現代新型農業組織形式和組織理念被植入了南疆最基層的貧困村。
“把農村適用的種養殖科技成果通過合作機制創新,將種養殖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勞動付出和收益結合起來。”新疆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仲健眼中的精準扶貧,以上述7個縣市為試點,選擇優勢產業和成立合作社,確定科技精準扶貧人口,科技經費將隨之下撥。
但仲健還有更多期待:這是新疆創新科技扶貧開發模式的一次大膽嘗試,將探索出一套可復制、推廣的科技精準扶貧模式。
在新疆,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是“訪惠聚”——各級干部“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下派到村,擔當“第一書記”的同時,也介入扶貧項目管理,成為確保科技經費落在貧困戶身上的管理、服務和監督者——這解決了以往“科技經費花完了,但去哪兒了的”疑問。
“大膽,卻不失之細節。”這是大多數觀察者對“科技精準扶貧專項行動”的評價。
“脫困難度大,在于脫貧后返貧,一個重要原因因病返貧。根據我們的調查,疾病而返貧的人口占到總返貧人口的80%以上。”針對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的調研結果,政府部門“對癥下藥”——由科技部和新疆共同支持的“克拉瑪依市遠程醫療技術示范推廣”重大專項,實現遠程醫學到科室、患者床邊“點對點”的遠程醫學業務模式,惠及人口300多萬。
良駒駿馬是新疆昭蘇的名片。如何擦亮名片?科技部、新疆累計投入1億元支持“馬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工程”,基本形成了馬品種培育、馬產品精深加工、馬文化體育產業等一二三產業融合型的現代馬產業品牌創新體系。與2011年相比,牧民從中獲益增長5倍以上。
在新疆,將現代農業經營模式輸入傳統特色產業并不鮮見,“我們通過科技來支撐特色高效農業、農產品加工物流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發展,探索貧困地區后發高起點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帶動貧困戶增收的科技示范基地。”仲健說。
不過,扶貧不能朝夕而就,單指無力,必須捏指成拳。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新疆在35個貧困縣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共計1000余項,總經費超過4億元。
記者從9月29日召開的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配套政策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為解決中小微企業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堵點,本次先行先試改革出臺了《關于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開展高等院校、......
“‘先使用后付費’試點政策,解決了高校和企業成果轉化‘死亡谷’的問題。”在9月29日召開的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配套政策新聞通氣會上,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陳柏強感慨道。多年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9月23日,首期“青苗計劃”暨青年科學家科技成果路演在北京舉辦,孵化自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院所的8家科技初創企業代表,面向線上線下參會的30多家創投機構進行了項目路演活動。本次活動由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
8月31日至9月5日,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舉行。在9月3日首鋼園服貿會成果發布現場,神州信息連續發布六項前沿金融科技創新成果,助力金融數字化,服務實體經濟。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已成為金融......
“我們也想做成果轉化,技術和團隊都是現成的,但沒有錢啊!”某大學教授的這句肺腑之言說出了很多科研人員的心聲。近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在其成立后國家科技成......
29日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1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2020年,3500多家高校院所的合同項數超過46萬項,合同總金額12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當年到賬金額為800多億......
6月8日,浙江省科技廳召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浙江省科技廳黨組書記何杏仁主持會議并講話,廳領導孟小軍、葉翠萍,廳機關有關處室、廳屬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杭州電......
中新網沈陽6月17日電(李晛)6月17日,東北大學——三好街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開園儀式在沈陽市和平區舉行。此次大會是全國重點高校東北大學與沈陽市中心城區和平區的強強聯合,雙方本著攜手聯動、合作共贏的愿望......
中新網上海6月5日電題:給航天器穿“護甲”多項科技成果助“神舟十四號”奔太空記者鄭瑩瑩6月5日10時44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多家研究所的成果助力“神舟十......
今年以來,安徽省蚌埠市多措并舉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截至目前,全市174項登記成果中有145項實現產業化,產業化率達83.33%,成果產業化率位居全省第3。聚焦合作模式。探索政產學研合作“二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