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走上一條蓬勃發展的道路。伴隨40年來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我國科技體制改革40年的發展,為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進步。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巨大的發展,解決了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批科技難題,研制成功“兩彈一星”,發展了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噴氣和火箭技術等一批新興科學技術,對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之下,我國的科技體制存在著固有的缺點:科技與經濟相脫節,條塊分割導致科研機構設置重疊,存在“大鍋飯”現象,難以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這些弊病嚴重地束縛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科技體制改革可以追溯到1978年春召開的歷史意義深遠的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在這次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明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包括科技人員在內的廣大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極大地煥發了廣大知識分子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科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時代。大會還提出了科學院研究所黨委領導下的所長分工負責等制度,開啟了科研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
1978 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我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建設時期。隨著國家戰略重點向經濟建設轉移,我國的科學技術工作也發生歷史性轉變,科技工作的方針和政策開始向經濟建設調整。
從1978年到1984年是科技體制改革的探索性時期,國家設立中國科學院科學基金(1982.3)、科技攻關計劃(1982.11)。198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改革科學技術體制的決定》,明確體制改革的目的是“使科學技術成果迅速地廣泛地應用于生產,使科學技術人員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大大解放科學技術生產力,促進科技和社會的發展”,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啟動。從1985年開始至今,科技體制改革經歷了幾個階段:(1)1985~1994年,改革全面啟動。以改革撥款制度、開拓技術市場為突破口,引導科技工作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2)1995~2005年,科研院所調整。1995年《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科技興國戰略”,并確定今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調整科研院所結構。1998年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1999年開始以“創新、產業化”為指針,推進各部委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轉制。(3)2006~2011年,以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為指針,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4)2012年至今,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突出了確定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主要目標,并提出了具體的任務。之后相應出臺一系列關于科研計劃和經費管理、科技成果、科技評價等方面的政策,在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和突破。201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率先行動”計劃,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2015年,國家科技計劃改革,設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標志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回顧科技體制改革40年的歷程,可以看到,改革初期走了一段艱難和曲折的探索之路,其中有認識上、物質條件上、外部環境和發展階段等方面的限制。自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之后,國家相關部門加大了對科學支持的力度,科研經費大幅度增加,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事業取得了迅速發展。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實施,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沿著“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十幾年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研發經費持續上升,科技產出大幅增加。特別是近五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
總結科技體制改革成功的因素,可以說,黨和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重視、國家支持的不斷增加以及科技面向國家經濟社會需求發展是關鍵的因素。此外,以下幾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1)尊重科學發展的規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建立是一個范例。科學基金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支持基礎科學發展的制度,它采取公開指南、自由申請、同行評議的方式,把公平競爭的機制引入基礎研究,積極鼓勵創新,極大地擴大優選項目和發現人才的范圍,符合自然科學本身具有的自由探索性和創新性規律。自1981年試點(1986年正式建立)到如今,我國自然科學基金不僅在推動基礎研究發展和培養人才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而且其制度和機制一直備受我國科學界贊譽,其優點也為國家其他科技計劃學習和借鑒。
(2)尊重科研人員的勞動和創造性。“使科學技術人員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是科技體制改革的目的之一。人是科學技術中最活躍的因素,凡是科學技術事業取得發展的地方,就是調動和激勵了人才的積極性,反之亦然。自科技體制改革以來,從某種意義上看,是對人才的尊重和合理使用,推動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
(3)開放與合作的環境。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所創造的開放與合作的環境,使我國科學家直接置身于國際科技發展的前沿;同時,越來越多的學有所成的留學生和學者回國,為國內的科學技術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盡管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科學技術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還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展望未來,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正在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科學技術要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強大的支撐。從國際來看,伴隨著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區塊鏈等一批新興科學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重要意義凸顯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講話中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這為未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指明了方向。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科技支撐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改革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
近日,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在接受采訪中提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并提到加快核心技術攻關,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賽道和戰略必......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科技領域,青年科技人才既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也影響著科技事業未來的發展。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重視和抓好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青......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從之前的三大政策組合基礎上提出了七大政策組合,其中就明確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對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科技政策的表述,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呂永龍研究員團隊在可持續發展研究方面又取得重要進展,其題為“中國能源相關行業碳排放變化驅動力(DriversofchangeinChina’senergy-relatedCO......
“我是1978年考上大學的,我個人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40年,是各行各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40年,是我們這代人夢想成真的40年,也是我國建設成就震撼世界的4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紹......
40年改革開放,100名“改革先鋒”。在12月18日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100名為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令人矚目的是,在這份名單上,科技工作者有超過20位之多......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
12月18日,在舉國上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SOLVEFORTOMORROW“探知未來”第六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以下簡稱“大賽”)在京正式啟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
科技改革成為改革開放大戰略的一個縮影,發揮了先鋒、引領和試驗田的作用。40年來,我國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階段式跨越,成績斐然;40年來,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