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太陽系的主要能量來源,控制著地球的氣候和水文系統,從而維持地球表生環境的生命活動和宜居性。重建過去的太陽活動歷史,對評估異常太陽活動的強度和頻率,預測其對宇航員、現代科技通訊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均有重要意義。高能宇宙射線轟擊地球大氣可以產生放射性同位素(又稱宇生核素,如碳14、鈹10等),這些宇生核素存在于地球系統的多個圈層(如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巖石圈等)。由于太陽活動強度可以調節進入太陽系的銀河系宇宙射線強度,影響宇生核素在地球大氣中的產率(如圖),因此可以通過測量宇生核素在冰芯、樹輪、沉積物等載體中的含量重建過去的太陽活動。
有文章指出,隨著碳14加速質譜分析技術的高速發展,高分辨率分析可以精準鑒別年際尺度的太陽活動異常(如太陽質子事件),甚至可以重建地球磁場變化、超新星爆發等行星和天文極端事件。雖然該領域未來有望蓬勃發展,但最近有研究發現,不同宇生核素、不同載體、不同區域的記錄在同一時期并不一致,造成甚多爭論,產生爭論的原因之一是宇生核素在大氣中的產生、轉化過程和跨圈層的傳輸、保存過程十分復雜,現今模型難以準確模擬。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莽等研究發現,放射性硫同位素(硫35,半衰期約87天)可能是重要的破解手段之一。科研人員整合了第24太陽周期(2008-2019年)的大氣硫酸鹽硫35長期觀測數據(Priyardashi et al., 2012;Lin et al., 2016, 2018),發現硫35的長期變化與太陽活動11年周期吻合,證明了硫35是太陽活動的忠實記錄者。考慮到2015-2016年是近百年最強烈和持久的厄爾尼諾事件,研究進一步發現,該極端事件引起的區域大氣環流變化可改變近地面的硫35含量,類似的極端氣候影響在解讀其他宇生核素記錄時須被慎重考慮。
鑒于大氣含硫物質對酸雨、人體健康、氣候變化的影響,硫在大氣科學的研究遠比鈹等元素豐富和深入,使用大氣化學傳輸模型可對硫35在大氣中的轉化、傳輸和沉降過程進行較為準確地模擬。硫35觀測數據的制約有望改善模型對鈹7、鈹10、碳14等宇生核素的大氣過程模擬。此外,目前宇生核素產率模型并沒有考慮硫35,因此,硫35觀測數據可為驗證這些核化學模型提供新的制約。研究建議核化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化學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合作構建統一的多圈層宇生核素化學傳輸模型。該研究對使用宇生核素準確重建過去的天文、地磁和氣候事件,預測未來類似的極端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以及評估其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科技的影響均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近期以Cosmogenic radiosulfur tracking of solar activity and the strong and long-lasting El Nino Events為題,在線發表在PNA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中科院基礎前沿科學研究計劃“從0到1”原始創新項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重大專項團隊項目等的支持。
太陽活動影響地球大氣放射性硫同位素濃度的示意圖。太陽活動強烈(太陽黑子增多)時,太陽風較強,進入太陽系的銀河系宇宙射線強度變弱,因此宇生核素產率變小。
近日,創新X系列首發衛星發布第二批科學與技術成果,包括我國首幅太陽過渡區圖像、國際迄今最亮伽馬暴、國產量子磁力儀首次全球磁場勘測。2022年7月27日12時12分,由中國科學院自主研制的迄今我國最大固......
彗星是太陽系中最冷的星體之一。對太陽風誘發彗星x射線的測量能夠預測太陽活動及“太空天氣”,這對人類更深入地認識太陽系具有重要意義。實驗上較難精確測量x射線產額與截面,且誤差較大,導致彗星的x射線輻射機......
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活動周期大約為11年。太陽活動周期不僅是太陽上黑子出現多少的周期性體現,更是太陽向周圍空間釋放能量、太陽爆發活動,以及太陽風暴發生的周期性展現。◎本報記者唐芳據悉,中國首顆綜合性太......
太陽是太陽系的主要能量來源,控制著地球的氣候和水文系統,從而維持地球表生環境的生命活動和宜居性。重建過去的太陽活動歷史,對評估異常太陽活動的強度和頻率,預測其對宇航員、現代科技通訊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均有......
太陽是太陽系的主要能量來源,控制著地球的氣候和水文系統,從而維持地球表生環境的生命活動和宜居性。重建過去的太陽活動歷史,對評估異常太陽活動的強度和頻率,預測其對宇航員、現代科技通訊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均有......
自土壤水“可移動”和“不可移動”兩種水體理論被提出以來,對水文模型改進、生態水文和水文過程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受土壤非均質性、土壤裂隙、大孔隙等因素影響,土壤水存在“優先流”和“活塞流”兩種運動......
汞是毒性最強的重金屬之一,其具有極強的神經毒性。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食用魚肉和水產品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23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研究表明,食用大米也可以是人體甲基汞暴......
汞是毒性最強的重金屬之一,其具有極強的神經毒性。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食用魚肉和水產品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近期研究表明食用大米也可以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人體汞暴露來源的準確解析,是建立汞污......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從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馮新斌課題組與法國圖盧茲環境地學研究中心合作,采用汞穩定同位素方法對我國內陸居民汞暴露的來源進行定量識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食用大米和魚肉是人體甲......
一項最新研究否定了太陽活動與地球地震現象之間的關聯性,并且重申一項科學界的共識,那就是在目前或者可預見的將來,地震都是無法進行預測的。北京時間4月23日消息,據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