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89.shtm
中新網上海2月20日電(記者 范宇斌)“面對新時代,教師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知識是可以生成的,精神怎么生成,靈魂怎么安放?”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原主席嚴雋琪19日在上海舉行的“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研討會暨長三角教育發展研究院成立大會上拋出了這樣一個冷思考。
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教育之變如何跟上時代?如何形成更具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教育理論及教育體系?當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是否應當告別規模化教育的老路?什么樣的教育才能夠更好地滿足人的發展的要求,契合社會的發展要求?
“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能獨立思考和有正確價值判斷能力的人,相比獲取特定的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教育而言太重要了。”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俞立中認為,探索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至關重要。
“我們一定要站在今天這個時代的背景下來看教育。”在俞立中看來,“我們現在已經從工業化時代的教育向信息化時代的高等教育轉變,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中,如果教育改革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思維層面,花力氣在教材、大綱、課程體系方面做改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培養模式、學校架構、教育形態要發生變化。”
俞立中談及,教育是圍繞人的發展,必須是以人為中心。“這個人首先是一個學習者,知識結構、技能素養的發展這是一個方面,但是我覺得它背后更重要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要教會孩子學會學習、學會選擇、學會思辨。”
“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然而我們的教育仍然停留在工業化時代,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民進上海市委會副主委倪閩景直言道。
以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為例,倪閩景談及,有三大瓶頸擺在眼前:一是目前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課程,重解題、輕解決問題;二是課外科普活動往往停留在興趣層面,缺少科學知識方法、技能和科學精神的培育;三是社會面上有大量的魔幻影視、游戲和書籍,對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起到了反作用。
培養的人是干什么的?這是教育必須回答的一道思考題。
在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院院長項賢明看來,教育培養的人需要做那些機器人做不了的東西,所以創新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項賢明解釋說,傳統教改的思路一般是先改課標、課綱和教材,再改良教學方法,然后讓學生學得更多更好。“這場新型的、事關未來的教育變革,應該直奔主題——直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能力為本的、探索性的學習,由此以創新性的學習代替傳統教學成為教育過程的主線,從而實現學生以創造力為目標的發展。”
項賢明舉例介紹了馬斯克創立的“新星學校”,這所學校一直保持不超過50人的極小規模,學生不分年級,學習評價也沒有分數,課程聚焦數學、科學、工程、創意寫作、倫理以及綜合思考課程、謎題課程等,不設外語和體育課程。課程每年都會重新設計,學生自主選課,經常鼓勵學生開展辯論。項賢明表示,“很多創新的舉措背后,實則暗藏玄機。如學生不分年級,直接避免了年級制度下產生的大量冗余學習,使得教育過程更加契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中國式的教育現代化,但是中國式的教育現代化是什么樣子?
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坦言,“過去多少年來,我們的學生一直是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生,一步一步走上來的,但是今天,這種單向的路徑已經不再適合學習者的需求了。”
在袁雯看來,當前需要打造更加靈活,更加銜接融通,更加貼近學習者需求的教育體系,扎實完成“系統升級”,高質量教育才能邁出新的步伐。“各級各類的教育應當基于發展導向提出階段性的目標,設計合理的項目學習機制。同時,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建設應為學習者終身發展和個性化教育服務。”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范國睿認為,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建設的組成部分,是國家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前提。“人的價值觀念教育方式是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不斷演化、深化的過程,每一次社會轉型都對人的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們需要從‘知識人’走向‘智慧的人’,還需要培養現代公民素養,進而助力現代化強國建設。”
上述種種教育思考與觀察,是致力于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業界人士共同關注的焦點。以教育為界別特色的中國民主促進會和以教育理論創新及教育學科建設為己任的高等院校正在聯手探索相關命題。在民進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由民進上海市委會、上海師范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的長三角教育發展研究院19日在滬揭牌成立,致力打造教育領域決策咨詢的高端智庫、高水平學術研究的基地和高等級實踐創新的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