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4月16日,斯坦福大學官網發布聲明稱,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該校數位研究人員并未參與“基因編輯嬰兒”研究。但《科學》、《紐約時報》等國外媒體都表示,這些研究人員曾與中國學者賀建奎就基因編輯嬰兒研究進行過互動。
2018年11月26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曝光后,賀建奎受到了多方指責。賀建奎曾表示,該研究項目并非完全保密進行,此前他曾與部分美國科學家和倫理學家進行討論。針對這一消息,2019年2月7日,美國斯坦福大學宣布對可能涉事的幾位教職工與賀建奎事件交流的細節展開調查。
據悉,該調查由斯坦福大學一位未透露姓名的教職員和一名外部調查員領導進行。本次斯坦福大學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根據掌握的所有信息,調查人員發現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并未參與賀建奎關于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以及植入和分娩研究,他們與該項目也沒有任何研究、財務或組織上的聯系。但調查發現,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對賀建奎的研究工作表示了“密切關注”(serious concerns)。
對于涉事職工與賀建奎互動的具體細節,該聲明并未進行詳細的解釋,僅做出以下說明:當賀建奎不接受他們的建議并繼續進行研究時,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曾敦促其遵循正確的科學實踐,包括選擇解決未得到滿足的醫療需求,確保知情同意,獲得倫理審查委員會(IRB)的批準,并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這項研究。同時,調查人員發現,賀建奎告知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該研究已經獲得了IRB的批準。
雖然該聲明并未確切指出研究人員的名字,但斯坦福大學是在獲知該校有三名教職員工對賀建奎的研究知情后,才展開調查。生物倫理學家William Hurlbut、基因編輯專家Matthew Porteus都承認與賀建奎討論過這項研究,他們表示曾試圖勸阻賀建奎進行該研究。此外,賀建奎在斯坦福大學讀博士后期間的導師Stephen Quake也在調查名單內。
4月14日,據《紐約時報》報道,Stephen Quake也曾因該研究與賀建奎接觸。根據披露的往來郵件信息,賀建奎經常告知Quake該項目的研究進展和試驗細節。Quake不僅知道賀建奎正在進行該研究,并且了解受試女性成功懷孕、雙胞胎出生等細節。在得知受試者懷孕后,Quake在回信中表示,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成就!并希望她能成功度過妊娠期。但在參加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報告該研究前,Quake要求賀建奎從報告幻燈片中刪除了自己的名字。
圖:賀建奎發郵件告知Quake受試者已懷孕,來源《紐約時報》
圖:賀建奎發郵件告知Quake基因編輯嬰兒已出生,并要求與Quake見面,商討結果公布事宜以及如何處理公共關系和倫理道德問題。來源《紐約時報》
此外,諾貝爾獎得主、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Craig Mello教授也對該研究知情,但并未與賀建奎達成一致意見。據美聯社披露的信息來看,Mello嚴厲批評了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研究,并對其意圖表示了質疑。但人們更加質疑的是,為何多位科學家提前獲悉賀建奎在進行該項研究,卻沒有人來制止、揭發?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事件回顧及各方回應
2018年11月26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于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召開前夕曝出,隨后引起了廣泛地關注和爭議。
11月27日,在“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曝光的第二天,中國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也先后回應了該事件:明令禁止、堅決反對。同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公告表示,廣東省、深圳市已成立合調查組,針對“深圳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展開的全面調查。
2019年1月21日,新華社公布了廣東省“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的初步調查結果。據調查組介紹,自2016年6月開始,賀建奎私自組織包括境外人員參加的項目團隊,為追逐個人名利,自籌資金,蓄意逃避監管,實施國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調查組有關負責人表示,對賀建奎及涉事人員和機構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涉嫌犯罪的將移交公安機關處理。調查結果公布當天,南方科技大學發布聲明,宣布解除與賀建奎的勞動合同關系,終止其在校內一切教學科研活動。
圖:賀建奎研究團隊在精子注射顯微鏡上研究胚胎,稱正在改變讓人們感染HIV的基因突變。
賀建奎主導的基因編輯嬰兒研究違背了醫學倫理和有效知情同意原則,并且該研究的必要性、技術的安全性、合規性以及實驗影響的不可控性都存在爭議。雖然相關部門公布了調查結果,也對涉事人員進行了相應處分,但科學研究界的探討從未都未停止。
2018年11月26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曝光當晚,122位中國學者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這一研究行為。隨后,144名國內外艾滋病領域專家署聯名信,表示在防止新生兒被艾滋病毒感染方面,有多種有效的醫學干預手段,堅決反對基因編輯嬰兒。12月,《科學》雜志將該事件列為三大“不幸科學事件”之一。
2019年1月16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同時發表三篇探討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文章,多位人類基因組編輯領域的知名科學家、臨床醫生及法律和倫理學家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基因編輯的未來發展與監管策略。3月13日,《自然》發表評論文章“Adopt a moratorium on heritable genome editing”,來自7個國家的18位基因編輯領域著名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共同呼吁全球暫停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并將建立國際監管框架。該呼吁被認為是針對該事件做出的回應。
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研究員閆森/教授李曉江團隊首次將CRISPR/CasRx系統應用于亨廷頓舞蹈癥大動物模型的治療,并成功在多種疾病模型中驗證了其有效性。CRISPR/CasRx系統的成功......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與應用學院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基因編輯平臺——“最小通用遺傳擾動技術(mvGPT)”。這一平臺集成了基因精確編輯、基因表達激活與抑制等多重功能,為研究DNA功能原理、治療遺傳性......
南非更新了國家健康研究倫理指南,其中增加了關于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的新章節。研究人員對此表示擔憂。受精后5至9天、處于囊胚階段的人類胚胎圖。圖片來源:JuanGaertner/SciencePhoto......
近日,生物工程學院智能生物制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因編輯與合成生物工程課題組劉嶸明教授受邀在生物工程領域國際權威Top期刊《生物技術發展趨勢》(TrendsinBiotechnology)發表題為“在工......
生物法合成NMN有新突破。據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所消息,該所通過開發從頭合成途徑提高煙酰胺單核苷酸(NMN)產量,實現超過100倍的NMN產量提升。報道稱,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通過系統工程化改造大......
圖二甲雙胍逆轉靈長類多維衰老時鐘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1921006、92168201、92149301)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員與曲靜研究員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
近日,引正基因宣布完成戰略融資,由戈壁大灣區旗下管理的AEF大灣區創業基金投資。引正基因是一家精準基因組編輯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是基因編輯平臺型技術公司,專注基因編輯工具底層技術開發。公司開發的基于C......
科技日報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瑞士蘇黎世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聯合團隊通過設計小而強大的TnpB蛋白開發出一種變體。該變體修飾DNA的效率提高了4.4倍,成為一種緊湊、有效的基因......
蛋白質是生命體內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執行著多種關鍵功能。利用外源性獲取的蛋白質,可以在細胞及體內實現生物大分子的化學標記與功能調控,進而應用于生命機制的解析研究及疾病的靶向治療。然......
衰老是一個復雜且多因素的生理變化過程,與心血管疾病(CVD)、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癥等各種疾病密切相關。洞悉衰老在分子層面上的改變,對于理解衰老的潛在機制和發現與衰老相關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至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