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6月12日電 臺當局衛生福利主管部門12日公布2022年臺灣民眾十大死因及總死亡人數統計,新冠病毒感染從第十九名躍居第三名,死亡人數14667人。癌癥奪走近5.2萬條人命,已連續41年蟬聯首位。
綜合中央社等臺媒報道,該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是臺灣最大一波新冠感染的年份,逾萬人死亡,尤其對高齡者影響大,65歲以上占86.3%。其中,85歲以上占41.3%、75歲到84歲占27.8%、65歲到74歲占17.2%,可見對高齡者沖擊很大,特別是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者。
今年臺灣地區新冠感染相關死亡已有5157例,衛生福利主管部門預估,到明年公布死因統計時,新冠病毒感染排名將會后退,預計跟高血壓、糖尿病兩種疾病死亡人數差不多,約排第六名或第七名,但也要看后續疫情發展趨勢。
此外,去年癌癥死亡人數為51927人,較2021年增加271人;癌癥死亡率比前一年提高,達到每10萬人口222.7人,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則降低為每10萬人口116人,較2021年下降1.8%。
在“超額死亡”方面,這位負責人指出,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統計,去年臺灣超額死亡約2.2萬人,跟“衛福部”12日公布相較前年增加約2.4萬死亡人數有差距,應該是《經濟學人》已先扣除老化部分。在2.2萬人中,新冠病毒感染因素占64%,其余三成多屬于非與新冠病毒直接相關,而是間接或其他慢性病導致。
代謝生物標志物有望解碼胃癌(GC)的表型,并為胃癌診斷和預后提供高性能血液檢測。2023年7月17日,浙江省腫瘤醫院程向東、袁莉和上海交通大學錢昆共同通訊在Gut(IF=25)在線發表了題為“Effi......
“(泛癌種)早篩面向健康人群,需要很大量的數據才能夠做好,它只能顯示你有沒有患癌癥,但不能顯示具體是哪種癌癥。它肯定有需求,但是成本要低,然而新技術往往都很貴。假陽性率要少,否則會給患者帶來無端的壓力......
有這么一群人,反復暴露于新冠病毒但看似未曾感染,或感染后始終無癥狀,即所謂的“超級躲避者”。美國研究人員19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首次證明這群人存在遺傳基礎,“秘訣”就在于人類白細胞抗原(......
日前,英國生物技術公司CellCentric宣布FDA已授予其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藥物孤兒藥資格。今日,該公司表示獲得輝瑞投資2500萬美元,繼續支持該藥物的臨床研究。此外,輝瑞的腫瘤生物學副總裁Astr......
《自然》雜志最近發表的兩項動物模型和一些人類數據研究,揭示了Y染色體在癌癥結局的性別差異中起的作用,其中雄性常比雌性受到更大的不利影響。這些發現或能引導開發療法,降低與性別相關的癌癥風險。已知性別影響......
《自然》雜志最近發表的兩項動物模型和一些人類數據研究,揭示了Y染色體在癌癥結局的性別差異中起的作用,其中雄性常比雌性受到更大的不利影響。這些發現或能引導開發療法,降低與性別相關的癌癥風險。已知性別影響......
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是對抗癌癥的最新和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它促使免疫系統將腫瘤識別為體內的入侵者并進行攻擊。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對免疫療法反應良好。為什么呢?科學家們并不總是確定。有時,接......
早在20世紀20年代,研究人員就發現癌癥患者的尿液有甜味。起初,醫生們很困惑,但他們很快意識到這是血糖水平升高的結果。“這是我們了解癌癥患者的第一件事,”副教授LykkeSylow說。尿液散發出的甜味......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變異情況不斷變化,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也在不斷發展,并出現多波小的疫情。(美國新冠疫情的變化)2023年6月23日,美國疾控中心(CDC)在周報中首次報告了再次感......
胰腺導管腺癌(PDAC)是個瘋狂的“殺手”,PDAC患者的10年生存率約為1%[1]。近20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不斷取得進步,改寫了很多癌癥的治療范式;遺憾的是,經典腺體亞型對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