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結構在應對癌癥等具有復雜病理環境和高度異質性的疾病方面日益顯示出獨特優勢。基于生物分子的納米結構具有多種天然的生物功能,其獨特的生物相容性、超分子屬性、靶向性、響應性和可編程性等特征為智能納米藥物的精準構筑提供了新機遇,近年來在癌癥治療領域備受矚目。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聶廣軍課題組長期致力于生物分子指導的功能納米材料的設計和自組裝,其中,基于腫瘤微環境調控的智能納米藥物研究受到廣泛關注。在前期工作中,課題組設計出基于超分子自組裝的DNA納米機器人,用于活體輸運傳統難以成藥的凝血酶,實現了高效低毒的腫瘤栓塞治療(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 36, 258);構建了一系列多肽納米結構,對腫瘤微環境進行靶向藥物輸運、特異性響應與調控,提升腫瘤診斷與綜合治療效果(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0, 142, 5, 2490;Nano Today, 2020, 33, 100877;Advanced Materials, 2019, 31,e1804395;Nano Letters, 2019, 19, 4721;ACS Nano, 2019, 13, 5091;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6, 55, 1050;Advanced Materials, 2015, 27, 1865;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4, 10, 177, 11);探索了天然蛋白納米載體的腫瘤成像與治療(Nano Letters, 2018, 18, 921;Small, 2013, 9, 2427;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1, 133, 8617)。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課題組應邀對多功能生物納米結構在癌癥治療領域的發展進行深入探討和系統總結。相關綜述以Multifunctional Biomolecule Nanostructures for Cancer Therapy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
該綜述文章針對癌癥納米醫學在藥物靶向、體內輸運、個性化設計和臨床轉化等方面面臨的關鍵挑戰,重點介紹了多糖、核酸、多肽和蛋白等生物分子來源的納米結構在癌癥治療領域的研究。通過分析不同生物分子的屬性,總結了生物納米結構在多功能納米藥物設計方面的獨特優勢;系統說明了各種生物納米結構的設計原理和構筑方法,介紹了實現其癌癥靶向、可控釋藥、自身成藥、高效輸運等多功能性的生物學基礎和多種調控機制;歸納了不同生物納米結構在癌癥化療、基因治療、免疫治療及聯合治療等研究中的進展,同時闡述了生物納米結構在智能抗癌藥物領域的應用前景。例如,自組裝DNA結構具有精準的可設計性、可尋址性和可編程性,可構筑多重邏輯門控的納米藥物機器;一些天然蛋白在ATP驅動下發生構象變化,可作為納米機器實現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可控釋放。此外,該綜述文章還討論了目前各類生物納米結構在合理設計、系統表征、精準合成及臨床轉化中的關鍵挑戰。最后,對生物納米結構用于多功能納米藥物設計、應對癌癥治療挑戰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國家納米中心副研究員王婧和研究員李一葉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聶廣軍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科學技術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科院基礎前沿科學研究計劃等的支持。
生物納米結構可提供癌癥診斷與治療所需的多種功能
癌癥作為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一直是人類亟待攻克的難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杜鵬教授和團隊,提出利用植物中的一種蛋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從而實現對惡性腫瘤的廣譜抗性。這種跨物種基因工程技術,為人類治療......
代謝重編程作為癌癥的一個顯著特征,體現在腫瘤對營養物質利用方式的改變上,這種變化有助于其無節制地生長和存活。過去幾十年,癌癥代謝研究主要聚焦于葡萄糖,特別是著名的Warburg效應,即癌細胞即便在有氧......
《分子細胞》雜志1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指出不同類型的癌癥擁有獨特的分子“指紋”,這些特征可以在疾病早期被檢測到。這項由巴塞羅那基因組調控中心進行的研究發現,利用小型便攜式掃描儀只需幾個小時,就能以極高......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癌癥診療方法日新月異。在近日舉行的柏林科學周活動中,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MDC)向公眾展示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AI)的在線工具,可幫助醫生和患者找到最適合的診療方法。研究人......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6個基因,乳腺癌細胞在逃離腫瘤的低氧區后,利用這些基因在血液中存活。每一種都是阻止癌癥復發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MUC1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這項研究于9月2......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團隊及其國際合作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三篇研究論文,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小DNA環(ecDNA)在人類癌癥中所起作用的理解。這些研究詳細闡述了ecDNA在近15000例癌癥患者中的......
近日,一項發表于《國際癌癥雜志》的研究,分析超25萬人的數據后發現,除了降低膽固醇、保持大腦健康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外,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和歐米伽6還有助于預防各種癌癥——它們的水平越高,患癌風險越低......
哪些人更容易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退行性疾病?哪些人更容易罹患癌癥?“端粒長度的平衡在人類疾病中起了關鍵作用。長端粒更容易導致癌癥,短端粒則更容易患與年齡相關的退行性疾病。”在10月25日舉行的2024年世......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強度室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雙級納米結構”微觀設計策略,在形狀記憶合金中實現優異的彈性儲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對于自然界中的生物系統、工程領域的機械裝置,比如控......
近日,由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承辦的2024年第28屆國際亞穩態、非晶和納米結構材料研討會(ISMANAM28)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與ISMANAM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