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7-21 07:46 原文鏈接: “新國標”下選奶三訣竅看營養成分表算蛋白質


    要買到好的乳制品,要學會看蛋白質含量等指標。

      由于生乳的蛋白質含量和菌落總數兩項重要指標比舊版標準有明顯下降,從6月起開始實施的“新乳品安全國家標準”一直是爭議焦點。對此,衛生部官員7月13日回應稱,乳品安全國家標準符合中國國情和產業實際。

      不過,該解釋無法消除消費者的擔心。專家指出,“符合國情和產業”不等于“符合健康和質量”。面對降低了標準的“新國標”,本期記者請專家來為您支招,給消費者提供一些喝上優質奶的小竅門。

      原料奶低質影響乳制品

      對策 看營養成分表計算蛋白質

      乳品“新國標”中“生乳”的兩項指標比過去明顯放寬:蛋白質含量從1986年的每100克不低于2.95克降為不低于2.8克,菌落總數從2003年的每毫升50萬上調至200萬。

      中國乳業協會常務理事南慶賢教授介紹,“生乳”(即原料奶)雖不被消費者直接飲用,卻是一切乳制品的原料。“原料奶不影響乳制品質量”的說法是錯誤的,后期工藝再先進,原料奶質量不好,乳制品總體質量也會受影響。

      新標準中蛋白質2.8克是“合格線”,但事實上相當多的乳制品能達到良好甚至優秀標準,即蛋白質含量達到3克甚至更高。好的乳制品蛋白質含量等指標通常高于普通乳制品,這一點消費者可通過營養成分表自行鑒別。

      不過由于原料奶的采購成本等原因,市場上的乳制品往往是“優質優價”,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

      原料奶蛋白質含量下降

      對策 選低脂脫脂和“閃蒸”奶

      原料奶每100克的蛋白質含量降到了最低2.8克。專家指出,乳制品中蛋白質含量會受影響。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李興民介紹,發達國家該指標要求在3克以上,但我國大部分達不到2.95克標準。一些養殖戶連2.8克都達不到,如果強制他們達到2.95克的標準,反而會促使他們暗地以加入三聚氰胺等手段來勉強達標。原料奶還受季節影響,夏天奶牛飲水多,原料奶營養成分也不如冬天。

      專家建議,如果消費者中意高蛋白質含量的乳制品,可選擇低脂奶(粉)或脫脂奶(粉)。此外,部分企業已能做到在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的情況下采用“閃蒸”工藝或其他工藝來去掉牛奶中部分水分,提高蛋白質含量,所以經過“閃蒸”的乳制品也可以選擇。

      專家還提醒,消費者對原料奶蛋白質含量降低不必過于緊張。牛奶不是中國人飲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且每天喝500克牛奶,也能攝入14克蛋白質,外加食用肉類和雞蛋,成人大都能達到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蛋白質攝入量。

      原料奶菌落總數增加

      對策 超高溫滅菌更徹底

      比起蛋白質含量,消費者更應關注關系到乳制品安全的菌落含量。南慶賢介紹,我國奶牛散養比例高,菌落總數指標增加到200萬能保護大量散養戶的利益。但不應回避的是,部分優秀企業的原料奶已達到每毫升菌落總數在10萬以下,達到與美國、歐盟一致的國際標準。

      李興民介紹,原料奶菌落増加會產生酶,使奶的口感變差如出現苦味,生產商可能加入其他添加劑掩蓋苦味。此外,菌落一旦增加,原料奶在儲藏、運輸途中可能產生毒素,即使通過超高溫殺菌也很難完全殺死,結果不得不提高殺菌溫度、延長殺菌時間,進一步破壞營養。這使廠家更無法平衡殺菌與營養間的矛盾。目前牛奶滅菌手段主要分超高溫瞬時滅菌和巴氏殺菌。超高溫瞬時滅菌是用瞬間高溫將奶中細菌全消滅,但奶中的不耐熱營養素會被破壞;巴氏殺菌則保留部分細菌,營養成分保留相對完整,但由于殘留了細菌,必須嚴格冷藏,否則會加速其中的細菌繁殖。

      專家提醒,不論哪種殺菌方法,合格的廠家在其乳制品成品中最終都會達到細菌控制標準。

    相關文章

    “改造”后的弓形蟲有妙用,可向神經元遞送治療性蛋白質

    寄生蟲弓形蟲因為可以侵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而一直被“人人喊打”,但科學家決定利用這一特征讓它充當治療工具。《自然·微生物學》29日報告了一個在動物模型中改造弓形蟲的方法,使其可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

    讓寄生蟲遞送治療性蛋白質

    美國科學家在小鼠模型中嘗試了改造寄生蟲弓形蟲的方法,來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遞送治療性的蛋白質。這些發現有助于開發治療性蛋白質遞送的替代方法。相關研究7月30日發表于《自然—微生物學》。蛋白質質可......

    “改造”后的弓形蟲有妙用,可向神經元遞送治療性蛋白質

    寄生蟲弓形蟲因為可以侵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而一直被“人人喊打”,但科學家決定利用這一特征讓它充當治療工具。《自然·微生物學》29日報告了一個在動物模型中改造弓形蟲的方法,使其可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

    “跳舞分子”能快速修復軟骨細胞

    據最新一期《美國化學學會雜志》報道,美國西北大學團隊利用快速移動的“跳舞分子”修復受損的人類軟骨細胞。該療法可在短短4小時內激活再生軟骨所需的基因表達。而且,僅僅3天后,人類細胞就產生了軟骨再生所需的......

    蛋白質N磷酸化修飾富集方法進展

    蛋白質N-磷酸化修飾富集方法進展江波1,高博2,魏淑嫻2,梁振1,張麗華1,*,張玉奎11.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醫學蛋白質組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色譜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藥學院學者開發基于蛋白質語言模型的結構與功能預測方法

    研究背景隨著計算生物學的快速發展,我們正處于一個由數據驅動的生物信息學新時代。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執行者,其結構和功能預測一直是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尤其是蛋白質語言......

    市場監管總局通告:2批次嬰幼兒配方奶粉和1批次乳制品不合格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1257批次樣品,檢出13批次樣品不合格,其中包含2批次嬰幼兒配方奶粉和1批次乳制品。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超級寶貝母嬰童生活館銷售的、標稱黑龍江省農墾龍王食品有......

    發展生命科學新質生產力引領蛋白質科學創新

    提到生命科學,大多數人會想到“基因”。然而,隨著基因組學的飛速進展,生命科學研究領域逐漸發現了決定基因在細胞內功能的必要性。在“中國藥谷”的上海張江科學城,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

    Evosep在ASMS2024會議上發布了顛覆性的蛋白質組學創新

    Evosep在2024年ASMS會議上發布了可擴展蛋白質組學工作流程的突破性創新。這些創新突顯了Evosep致力于增強蛋白質組學作為工具箱的效率和可訪問性,特別是針對加速藥物發現過程和將轉化研究與基于......

    蛋白質組學驅動精準醫學加速發展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在2024年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發布了《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創建蛋白質組學體系”成為本年度入選的3項重要醫學成就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西湖大學教授管坤良(開展相關研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