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保障“海基二號”海上安裝和聯調期間的作業安全,基于國產GNSS浮標和自主海浪模式,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喬方利研究員團隊開展了南海流花海域涌浪監測與精細化預報工作,相關成果保障了國家重大海洋工程海上順利安裝。
“海基二號”海上安裝作業 海洋一所供圖
總重量近37000噸的“海基二號”是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這是亞洲首次在超過300米的海域進行固定式導管架安裝作業,安裝成功和運行將刷新作業水深、高度、重量等多項亞洲紀錄。在海上安裝過程中,涌浪直接影響到導管架扶正和上部組塊吊裝的海上作業,甚至導致了作業停滯。
受中海油委托,現場監測工作于2024年4月份開展,采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GNSS浮標提供風浪和涌浪有效波高、周期、波向等海浪參數的實時、高頻度監測結果。
喬方利介紹,GNSS浮標是在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無縫預測大科學計劃(OSF)支持下研制成功并量化生產,利用新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定位技術,實現了海浪觀測及數據實時傳輸功能,具有超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型等特點,觀測并實時傳輸海浪、海水溫度、表層海流、大氣水汽含量等關鍵要素。新型定位技術無需額外的精密差分,從而節省了浮標等海面載體的通訊成本與精密差分修正服務成本。
據介紹,該浮標基于自主研發傳感器單元、集成技術和數據分析處理技術成果,全部自主可控,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由于其超低成本和高精度優勢,有望推動世界海洋觀測技術的第四次革命。
新一代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海洋表層漂流浮標 海洋一所供圖
現場GNSS觀測與預報相結合,進而顯著降低了海浪模式24小時預報誤差,探索出了一條提高海上施工安全保障能力的科技支撐之路,具有重大應用意義。涌浪預報方面,采用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海浪模式MASNUM,可提供工程海域未來5天涌浪預報結果
同化衛星數據和GNSS浮標觀測數據后海洋預報誤差顯著降低 海洋一所供圖
此次涌浪應急監測和預報保障把觀測與預報系統密切結合形成高技術支撐保障能力,是國產GNSS浮標在應用場景的一次突破性拓展,直接為大型海洋工程安全作業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成功示范。
7月1日清晨,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與往常一樣,走進位于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辦公室,查看海洋創新藥研發進度表。今年85歲的管華詩,致力于海洋藥物研發40余年。2016年,他倡導發起中國“藍色藥庫”開......
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海洋油氣開發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試行)》的通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為進一步規范海洋油氣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第一監測站,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各流域海域局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為提高環境監測實驗室分析技術水平,按照《生態環境部2024......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環境標準樣品研究所: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珍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姚永堅團隊合作,在南海洋殼結構與巖漿增生歷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揭示了南海洋盆巖漿增生的時空分布新規律。相關成果發表在......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的“第二屆海洋內波與混合研討會”在廣州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陳植武和蔡樹群作為共同召集人,邀請了中國海......
近日,為保障“海基二號”海上安裝和聯調期間的作業安全,基于國產GNSS浮標和自主海浪模式,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喬方利研究員團隊開展了南海流花海域涌浪監測與精細化預報工作,相......
日前,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觀測技術規范宣貫與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觀測技術規范》第一卷《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正式發布,包括了森林、草地、海洋、湖泊等不同類型生態系統以......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法明團隊與合作者在海岸帶互花米草入侵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系統評估了互花米草入侵對中國沿海泥灘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通報》(ScienceB......
近日,第三屆全國海洋科技名詞(海洋科學領域)審定工作啟動會在青島召開,會議由全國科技名詞委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主辦,采用線上與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開展。這標志著海洋科學領域科技名詞的編寫與審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