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受到捕撈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凸顯,但仍不清楚這些驅動因素如何塑造海洋魚類的功能多樣性。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組織研究團隊,對我國四大海區近30年的捕撈數據和氣候變化數據進行了分析,闡明了我國海洋商業魚類群落的功能多樣性如何響應氣候變化和捕撈壓力,相關成果發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期刊。
研究表明,多年來我國海洋商業魚類群落功能多樣性的波動部分原因是氣候變化和捕撈壓力將功能指標推向了相反的方向。氣候變暖對功能均勻度有顯著積極影響,但對功能離散度有顯著負面影響。捕撈壓力的增加對功能均勻度和功能離散度則產生了顯著相反的影響,原因是不同魚類種群對功能空間的相對貢獻顯著不同,低營養級的中上層魚類種群比高營養級的中下層魚類種群更接近功能性狀空間的邊界。
隨著近幾十年來全球捕撈漁業的過度發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這些發現不僅將加強對海洋魚類群落功能多樣性變化的廣泛驅動因素的理解,而且為多重壓力下的海洋漁業管理和生態系統保護提供了重要參考。結合團隊的另一項工作,隨著水產養殖業向低消耗高產出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海洋野生漁業資源所受到的影響正得以緩和,并對海洋魚類多樣性保護顯現出積極效應。
水生所博士生趙康順為上述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員徐軍為通訊作者。該系列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留學基金委等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eb.13534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1.710124
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在侏羅紀海域游蕩的巨大的海洋捕食者的化石。據研究小組稱,這種生物可能已經成長為現存虎鯨大小的兩倍,并可能以當時在海洋中的幾乎所有其他生物為食。來自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牛津郡......
新的研究表明,由于氣候變化,海洋"黃昏區"的生命可能會急劇減少。處于200至1000米(650至3300英尺)深處的"黃昏區"得到的光線非常少,但卻是各種生物和......
自然資源部13日發布的《2022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經初步核算,2022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94628億元,比上年增長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我國海岸長度約3.2萬公里,有1......
陽光、沙灘,這是很多人對大海的向往。而對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海洋氣象觀測研究組首席黃健來說,面朝大海,不一定春暖花開,更多的是設備損毀的困擾。3月29日,迎著風浪,在沖鋒舟上顛簸近一個小時......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所長王凡率團出訪泰國,訪問了聯合國海洋委員會西太分會、泰國東方大學、泰國農業與合作部漁業司、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海洋與海岸帶司和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等......
近日,“海洋命運共同體”名家大講堂首場報告在海軍大連艦艇學院開講。活動由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中科院LASG國家重點實驗室、珠海復旦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聯合發起,海......
近日,“海洋人才港”項目專家咨詢會在青島舉行,與會專家對項目規劃方案進行了研討。按照方案,該項目將以“雙海”(海洋+海外)融通為特色,以高端人才集聚為引領,以八大平臺建設為主要內容,以十五個項目為主要......
2月15日上午,由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青島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我國首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在青島正式揭牌,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同時啟用,標志著聯合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在中......
2月14日下午,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促進會會長楊洪一行來到中國海洋大學,就學校海洋學科設置、涉海科研項目、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國際交流等方面進行調研,探討未來合作機會。校長于志剛、副校長魏志強、校長助......
海洋中蘊含著大量的溶解有機碳,其中超過95%的溶解有機碳難以被微生物降解,被稱為惰性溶解有機碳。近日,我國科研人員利用長時間培養實驗揭示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的惰性機理。相關研究發表于Envir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