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在侏羅紀海域游蕩的巨大的海洋捕食者的化石。據研究小組稱,這種生物可能已經成長為現存虎鯨大小的兩倍,并可能以當時在海洋中的幾乎所有其他生物為食。
來自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牛津郡阿賓頓郡政府博物館的一個抽屜里發現了一系列四個大的脊椎骨化石。他們能夠將這些以前未被識別的骨頭歸類為屬于上龍或一個密切相關的物種。
上龍是一群海洋捕食者,在大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與恐龍一起出現過。它們有著高大的身體,四只腳蹼,相對較短的尾巴和充滿牙齒的可怕的鱷魚頭。
大多數上龍被認為平均長約8米(26英尺)--但這些椎骨化石似乎來自一個更大的標本。根據已知的該物種的脊椎骨的大小,研究小組估計,他們擁有的脊椎骨在9.8至14.4米(32.1至47.2英尺)長之間,一端還更有可能更高。
研究小組還不能確定這些骨頭來自哪個物種,但不管它是什么,它可能是當時海洋中最大的捕食者。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大衛-馬蒂爾教授說:"它們處于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可能捕食其它在海洋生活的恐龍,也可能捕食更小的魚類,只需將它們咬成兩半并從它們身上取下大塊。我們知道它們會屠殺較小的海洋爬行動物,因為在多塞特的Etches收藏館展出的魚龍骨頭上可以看到咬痕。"
這些巨大的上龍可能在侏羅紀時期統治了整個水域,但它們的后面是更大的海洋怪物。在三疊紀,一些魚龍被認為幾乎長到了藍鯨的大小,長達26米(85英尺)。后來,在白堊紀時期,魚龍被認為達到了17米(56英尺)長。
找到更多的骨頭可能有助于科學家更精確地將這種生物歸入一個物種,并更好地了解它到底有多大。
這項研究發表在《地質學家協會會議錄》雜志上。
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的規定,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專家對31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進行了初審,共計24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通過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年7月30日-20......
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的規定,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專家對31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進行了初審,共計24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通過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年7月30日-20......
2023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中國太平洋學會評審組)初審工作已結束,共有20項申報成果通過初審。其中,科技進步獎10項,青年科技獎10項。根據《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有關規定,現將初審結果......
7月20日,第四屆國際海洋前沿科學與技術暑期學校開幕式在深圳舉行。來自全國100多個高校院所的研究生、博士后、青年科學家、青年企業家及中小學教師等共計300多人齊聚深圳。據介紹,此次暑期學校以“海洋科......
7月1日清晨,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與往常一樣,走進位于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辦公室,查看海洋創新藥研發進度表。今年85歲的管華詩,致力于海洋藥物研發40余年。2016年,他倡導發起中國“藍色藥庫”開......
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海洋油氣開發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試行)》的通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為進一步規范海洋油氣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第一監測站,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各流域海域局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為提高環境監測實驗室分析技術水平,按照《生態環境部2024......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環境標準樣品研究所: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珍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姚永堅團隊合作,在南海洋殼結構與巖漿增生歷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揭示了南海洋盆巖漿增生的時空分布新規律。相關成果發表在......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的“第二屆海洋內波與混合研討會”在廣州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陳植武和蔡樹群作為共同召集人,邀請了中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