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重大專項、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基金等項目的聯合資助下,徐義剛院士團隊博士后華遠遠聯合日本東北大學趙大鵬教授,對東南亞環形俯沖系統進行了各向異性層析成像研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固體地球物理學》。
東南亞環形俯沖系統是自然界規模最大的環形俯沖系統,是地球上獨特的超級匯聚中心。該區域存在多個板塊俯沖碰撞,造成大量島弧火山和地震活動。俯沖板塊和海南地幔柱的共同存在以及相互作用使得該區域成為研究板塊構造理論和俯沖動力學的理想場所。由于該區域被大范圍的海洋覆蓋,東南亞區域地震臺站和地震事件分布較為不均勻,前人對該區域俯沖板塊和海南地幔柱的三維形態及其動力學過程認識仍然不足。
研究人員使用近-遠震聯合反演該區域P波方位各向異性層析成像。成像結果顯示,在地幔轉換帶(MTZ)內部存在大范圍的高速異常滯留板片,這些滯留板片代表了環形俯沖系統中的印度-澳大利亞俯沖板塊、菲律賓俯沖板塊以及部分古南海板塊;在MTZ滯留板片的下方,存在清晰的大范圍低速異常體(深度為750-1600 km),該異常體代表了下地幔起源的海南地幔柱。
據介紹,在750 km深度,以該低速的海南地幔柱為中心,方位各向異性表現為發散型的快波方向。地震波速度和方位各向異性特征表明,海南地幔柱從下地幔起源上涌,受到MTZ內部滯留板片的阻擋,產生了以海南地幔柱為中心的發散型快波方向。
在東南亞超級匯聚系統中,環形俯沖系統中的滯留板片與海南地幔柱的共同存在及其相互作用造成了東南亞區域復雜的構造歷史和構造特征,形成了眾多島弧火山,板內火山以及廣泛分布的新生代玄武巖。
該研究為認識東南亞環形俯沖系統復雜的三維結構和動力學過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重大專項、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基金等項目的聯合資助下,徐義剛院士團隊博士后華遠遠聯合日本東北大學趙大鵬教授,對東南亞環形俯沖系統進......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重大專項、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基金等項目的聯合資助下,徐義剛院士團隊博士后華遠遠聯合日本東北大學趙大鵬教授,對東南亞環形俯沖系統進......
10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老撾辦公室揭牌啟動儀式在老撾萬象生物技術與生態研究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老撾科技部副部長占森·匹茂翁出席揭牌儀式并代表雙方致辭。張亞平對東南亞......
中國西南和東南亞是北半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據統計,東南亞涵蓋了全球約20%的植物、動物和海洋物種,全境都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所謂“生物多樣性熱點”指的是生物物種高度集中,且面臨高度破壞威脅的地......
聯合國糧農組織周三警告,東南亞地區的食品過度使用和濫用抗生素問題嚴重,造成細菌耐藥性加強,進而對人類和動物構成嚴重的健康風險。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獸醫盧布羅斯在泰國曼谷出席有關抗菌素耐藥性的國際會議時,......
暑假將至,東南亞往往是許多家長與孩子們出境旅游首選地之一。須引起關注的是,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疫情在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國家已進入流行季節,出國放松心情的家長與孩子們須提高警惕。截至......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seabri.cn)正式上線運行。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簡稱“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是在中科院國際合作局主管下的研究與教......
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云南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通過收集來自世界各地58個犬科動物的基因組序列,揭示出了家犬的自然史。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12月15日的《細胞研究》......
人類在6萬年前到達東南亞后,主要沿海岸線遷徙到達東亞。然而根據考古學和遺傳學研究,包括中國西南在內的東南亞北部地區存在著古老的早期人類的印跡。因此,這些現代人是如何進入如此內陸的地區仍不明確。由于東南......
12月25日,中緬油氣管道工程緬北段提前實現主體完工的目標。這是中緬油氣管道工程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為保障明年管道投產奠定了堅實基礎。中緬油氣管道緬北段由中國石油川慶鉆探公司承建,全長178公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