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作物之一,它起源于新月沃地一個狹小的核心區域,一萬年間,從地區性的野生植物迅速轉變成為全球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之一,在多種多樣的環境下為人類提供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然而,小麥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糧食需求兩方面同時適應的遺傳機制尚不清楚,理解小麥適應性進化對氣候變化條件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和穩定生產具有重要價值。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在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題為Triticum population sequencing provides insights into wheat adapt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小麥屬和粗山羊草屬的25個小麥近緣亞種共414份材料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構建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VMap 1.0)。研究發現,來自小麥近緣種的復合基因滲入貢獻小麥基因組的4%~32%,增加了小麥的遺傳多樣性,使其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如圖)。同時,該研究還發現不同倍性、不同地域的小麥屬品種,甚至整個禾本科作物,已在長期的人工選擇過程中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產生趨同進化的特征,在平行的選擇事件中,共同受到選擇的基因相對于隨機條件下產生2~16倍的富集,部分同源基因反復經歷獨立的人工選擇,成為小麥在不同環境下塑造重要農藝性狀、保持產量穩定的關鍵。
該研究在作物中首次實現屬內全基因組遺傳變異挖掘,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VMap)將對小麥遺傳育種工作起促進作用。研究結果說明增加作物遺傳多樣性對于應對氣候變化威脅、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證明進化限制對物種性狀形成的重要影響,闡明利用適應性進化基因進行跨物種遺傳研究的潛力,為加速小麥和其他作物的遺傳改良提供全新思路。
該研究由魯非研究組和焦雨鈴研究組合作完成。魯非組博士生趙學博和已出站博士后周姚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亞龍,遺傳發育所研究員劉志勇、副研究員鄭樹松、研究員張相岐和研究員傅向東,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博士周永鋒,以及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博士Philip Kear的建議與幫助。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種子精準設計與創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
小麥屬主要亞種遺傳多樣性變化及面包小麥遺傳多樣性恢復的模型
非梗阻無精子癥(NOA,Non-obstructiveazoospermia)是男性不育癥中最嚴重的一種形式,其通常無法治愈;而事實證明,闡明NOA背后的遺傳學基礎非常具有挑戰性,而且對NOA亞型的最......
一項針對基因編輯小麥的田間試驗表明,這種小麥在烘烤時產生的丙烯酰胺(一種潛在致癌化合物)較少。相關研究2月9日發表于《植物生物技術雜志》。此前對嚙齒動物的研究發現,丙烯酰胺會導致癌癥,但它在人體內的危......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在基因組層面解析了我國黔東南香禾糯的遺傳演化規律及基因組印記,闡明了侗族族源及遷徙路線,為研究人類文明和遷徙模式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路則府團隊在《生物技術通報(英文)》(aBIOTECH)發表了文章,構建了小麥籽粒發育不同階段的全基因組染色質開放圖譜以及基因表達圖譜,并對小麥籽粒發育中關鍵轉......
從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預計2023年華南南部地區早稻播種期氣候條件較好,2月中下旬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的概率較高,整體利于早稻播種。北方冬麥區大部氣溫偏高;西北地區東部、華北西部降水偏多,大部墑......
胚胎發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在動植物中存在廣泛的保守性和特異性。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基因組范圍內表觀遺傳修飾的重編程事件,并影響了胚胎發育的進程。胚胎發育過程也適用于探究表觀修飾及轉......
胚胎發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在動植物中存在廣泛的保守性和特異性。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基因組范圍內表觀遺傳修飾的重編程事件,并影響了胚胎發育的進程。胚胎發育過程也適用于探究表觀修飾及轉......
過去幾年間,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之下,基于mRNA構建起的強大遞送技術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其憑借優秀的臨床有效性和快速響應的能力在生物醫藥領域掀起一陣熱潮。近日,基于mRNA與脂質納米顆粒(LNP......
胚胎發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在動植物中存在廣泛的保守性和特異性。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基因組范圍內表觀遺傳修飾的重編程事件,并影響了胚胎發育的進程。胚胎發育過程也適用于探究表觀修飾及轉......
圖片來源:stockimage近1萬年前,居住在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周圍地區)的人類從狩獵采集者轉變為農民。他們與以嚙齒動物為食的貓建立了密切聯系,因為后者可以成為控制害蟲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