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人類行為》雜志上的研究中,英國伯明翰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研究人員首次精確定位大腦內部“神經羅盤”的位置,人類正是利用該“羅盤”在空間中自我定位并在環境中實現導航。
該研究確定了大腦內精細調節頭部方向的信號,研究結果與在嚙齒類動物中發現的神經編碼相當。這對于理解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疾病往往損害患者的導航和定向能力。
測量人類移動時的神經活動具有挑戰性,因為大多數現有技術都要求參與者盡可能保持靜止。在新研究中,團隊使用移動腦電圖設備和動作捕捉技術,解決了測量移動中人類神經活動的難題。
52名健康受試者參與了一系列運動跟蹤實驗,同時通過頭皮腦電圖記錄其大腦活動。當受試者按照電腦顯示器上的提示移動頭部時,研究人員能夠監測到他們的大腦信號。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監測了10名受試者的信號,這些受試者已植入顱內電極以監測與癲癇等疾病相關的電生理信號。
所有任務都會讓受試者移動頭部或眼睛,這些運動產生的大腦信號,再通過腦電圖帽(測量頭皮信號)以及顱內腦電圖(可能記錄來自海馬體和鄰近區域的腦部數據)進行記錄。
研究人員隨后能成功識別出微調的方向信號,該信號可在受試者頭部方向發生物理變化之前被檢測到。
分離這些信號使研究人員能真正關注大腦如何處理導航信息,以及此類信號如何與視覺地標等其他線索協同工作。該方法為探索以上特性開辟了新途徑,也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以及改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導航技術提供了新思路。
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人類行為》雜志上的研究中,英國伯明翰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研究人員首次精確定位大腦內部“神經羅盤”的位置,人類正是利用該“羅盤”在空間中自我定位并在環境中實現導航。該研究確定了大腦......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科學家對一項已持續75年的研究展開分析,結果顯示人腦變得越來越大: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參與者腦容量比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參與者大6.6%;大腦表面積幾乎大15%。研究人員認為......
科學家通過單細胞和時空轉錄組研究,首次解析迄今為止跨時間點最廣(GW6-GW23)、面積最大(最大4cmx3cm)的人腦多區域時空發育轉錄組圖譜,為解碼人腦發育及區域特化研究提供了新見解。日前,相關研......
下丘腦雖然很小,但其是位于大腦深處的復雜結構,在協調各種神經元信號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些神經元信號負責使身體保持穩定狀態。在最新一期《科學》特刊中,四篇綜述文章揭示了這一關鍵大腦區域對生理和行為穩態......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IBM歐洲研究所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宣布了一項重要成就:他們通過堆疊二維(2D)材料,開發出一種厚度僅幾個原子大小的人工神經元,其能夠處理光和電信號進行計算,有望用于下一......
社會網絡通過限定我們學習內容以及來源進而影響我們的決策。然而,社會網絡如何影響個人學習和決策的內在機制仍不清楚。北京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了人腦在社交網絡分布式學習的神經計算機制。該研究于近日發表在《Nat......
歐洲人腦計劃團隊開發的多層次于利希人腦圖譜可通過將大腦網絡與其基礎解剖結構相關聯,幫助研究精神疾病和衰老障礙。通過用前所未有的詳細程度映射微體系結構,該圖譜可更好地理解大腦連接和功能。研究人員近日在《......
澳大利亞科學家繪制出世界首張能顯示從出生前到成年后不同時期人腦細胞基因活動變化的圖譜。通過這張腦細胞發育圖,科學家能更準確地識別神經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或腦癌中的異常細胞狀態的改變。該項研究由哈......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李曉光教授團隊在前期研究基礎上,基于對鐵電疇形態和翻轉動力學的設計,在鐵電量子隧道結中實現了亞納秒電脈沖下電導態可非易失連續調控的類腦突觸器件,可用于構建人工神經網絡類......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0日報道,在一項新研究中,澳大利亞和英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5分鐘內,教會實驗室培育的“迷你人腦”玩視頻游戲Pong。研究人員稱,這是“迷你人腦”首次能夠執行目標導向任務,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