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4-02 16:20 原文鏈接: 施一公等談崔盧轉基因之爭:需要理性的輿論環境

       崔永元復旦演講引發的熱議,更像是針對轉基因科學傳播的一場討論,而不是爭議轉基因技術本身。確實如此,一直以來,圍繞轉基因的爭論,真正的問題已不在于技術本身,而是科學傳播中的“傲慢與偏見”。這一點,無論科學界還是新聞界都未能幸免。

      轉基因科學傳播中是否存在“傲慢與偏見”?主流科學家與社科領域學者,或許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此次爭論或將成為國內轉基因科普方面的標志性事件,有助于扭轉目前國內在轉基因方面的無謂爭論,并為科學研究營造正常的外部環境。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

      我一直很佩服小崔的公益心,很高興看到他最近關于回歸理性討論的呼吁。

      轉基因研究是嚴肅的科學問題,其研發應當由專業的科學家進行評價。不僅是轉基因研究,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方面都有嚴格的程序與倫理規范要求。

      民眾關注轉基因糧食是好事,正好借此機會就轉基因等一系列科學問題進行科普,但前提是需要一個健康理性的輿論環境。

      科學家當然有責任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但一方面確實不是每一位科學家都擅長科普,這是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需要提高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更好的解決方案,也許是培養出一批善于在科學家與民眾之間搭建溝通橋梁的專業科普、科技類新聞工作者。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兵:

      看了“崔盧之爭”的報道,第一個觀感就是盧大儒這位科學家體現了一種傲慢的姿態,并且恰恰是這種姿態導致這不是一次理想的對話。崔永元說科學問題不可能和程序、倫理的問題分開,尤其是當它離開實驗室走向社會、和公眾使用發生密切聯系的時候。我認同他的說法。

      從科學傳播角度來看,為什么轉基因的科學傳播投入很大,卻很不成功?部分原因就在于這種“盧大儒式”的科學家的態度。盧大儒在這場交鋒中的態度、立場和表現方式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這場爭論也反映出,公眾的要求是超出科學家日常的專業訓練的,科學家缺乏承擔這種社會責任的良好資質。一個極端的例子,科學家只關心實驗室里毒品如何合成,能否成功地合成,而不考慮合成后給社會帶來的危害顯然不行。

      當然不僅科學家有缺失,整個社會對科學技術本身的理解、對科學技術與社會帶來的問題也都準備得不夠。科學家沒有起到他們的作用,從事科學傳播以及科學社會研究專家的聲音也不夠。他們都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田松:

      崔永元高校巡回第一講在清華大學,我去聽了,所以他在復旦大學的講座我大致能知道主要的內容。我認為崔永元在整個轉基因的科學傳播中展示出了一個優秀媒體人的素養。

      科普有“三階段”的說法,依次是傳統科普、公眾理解科學、科學傳播。傳統科普是國家立場,公眾理解科學是科學共同體立場,科學傳播是公民立場。其中“公民立場”曾引起爭議,因為公民不是一個明確的主體,不是明確的利益集團,因此在現實中很難實現。現在這樣的案例終于有了。崔永元是央視離職人員,他的紀錄片也不是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的身份來拍的,而是一個以公民個人的身份,要回答兩個問題。紀錄片里政府是被問責的對象,科學家是被提問的對象。整個視角是平視的,呈現了公民立場。 如果需要一個相對公正的科學傳播產品的話,崔永元這樣的媒體人無疑是適合的。

    相關文章

    2024首屆分析科學與儀器大會質譜分會:聚焦前沿,引領突破,共創卓越

    2024年11月9日至11日,首屆分析科學與儀器大會“8分會-質譜科學與儀器”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分會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

    《鋪設通往科學之路——面向變革時代的科技館》出版采購項目評審結果

    中國科學技術館發布《鋪設通往科學之路——面向變革時代的科技館》出版采購項目評審結果公告公告原文:各有關單位:按照《中國科協采購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本項目分別于2024年9月18日和10月8日發布了申報......

    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共享協作倡議發布

    23日,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主題會議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在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相關主題會議上,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共享協作倡議正式發布。該倡議提出四方面行動:共建全球網絡,增加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的數量并......

    國家計量科學數據中心“計量與數字化”學術會議在恩施市順利召開

    10月21日下午和10月22日上午,國家計量科學數據中心在恩施市接續2024年度工作會召開了“計量與數字化”學術會議。本次會議共安排了13場精彩的學術報告,展出了系列學術墻報,并為學術墻報獲獎者頒獎。......

    支持“塔基”青年科技人才科協啟動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

    記者從中國科協1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讓更多剛剛踏上科研道路,處于人才梯隊“塔基”、職業生涯“破繭期”的青年人才受益,中國科協近日啟動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面向高年級在讀博士研究......

    “集成芯片前沿技術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2025年度項目指南建議通告

    關于征集“集成芯片前沿技術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2025年度項目指南建議的通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集成芯片前沿技術科學基礎”2025年度項目指南建議征集已通過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長沙舉辦

    9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生命科學分會發起。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此次論壇設置了開幕式、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等環節,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

    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

    院士進校園開啟新學期“第一課”

    9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趙中偉,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分別走進長沙市三所中小學校園,新學期以“科學”為主題為同學們上好開學第一課,近距離讓同學們感受科學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技報國的志......

    79%潛水員承認潛水時小便,其余21%說了謊?

    文|朱丹早起梳洗,還要涂防曬霜,真是麻煩呢。沖杯咖啡吧,讓我的一天來點精神,可是我的咖啡還新鮮嗎?算了,來杯紅茶,加點牛奶吧,澀味變淡了許多。早餐后出門打算做個頭發,可我不喜歡理發店里彌漫的燙發的味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