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組成的科考團隊在昆侖山脈海拔5896米的臥龍崗成功建立了多要素自動氣象站,該站目前系整個昆侖山脈海拔最高的氣象站點,至此青藏高原北坡中昆侖山地區階梯式氣象觀測網基本搭建完成。
該氣象站的搭建工作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氣候變化與西風-季風協同作用”科學考察任務的框架下展開的。
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研究所研究員陸日宇介紹,近年來,青藏高原地區呈現明顯“變暖變濕”的特征,而且南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次也顯著增多。位于青藏高原北坡的昆侖山是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和高原水汽能量的關鍵區。明確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水汽能量演變,揭示其變化的可能機制及其造成的可能影響是重要的科學前沿。
臥龍崗地處藏北高原與昆侖山脈之間,位于西風和季風兩支大氣環流交換的主通道上。臥龍崗氣象觀測站的建設填補了青藏高原北坡昆侖山地區在氣象觀測數據記錄上的空白和監測盲區,實測了對流層中層500百帕多種氣象要素值,將為研究高海拔天氣過程、氣候變化以及昆侖山獨特的降水特征提供珍貴的氣象資料。
臥龍崗主峰距民豐縣城約300公里,科考隊從民豐出發沿G216國防公路一路向南挺進昆侖山腹地。隨著海拔高度逐漸抬升,沿途風光由綠樹成蔭變成高山草甸直至寸草不生的雪山頂。上山的路漫長且天氣多變,暴雪、雷電冰雹、積冰、大霧天氣頻繁出現。
正是因為氣候惡劣、環境險峻,氣象探測范圍一直徘徊在淺山區。探索昆侖山深處氣候,成為了一代代新疆氣象人的心結。如今,南疆生態保護、農牧業發展、防災減災都需要氣象數據的支撐,補齊監測空白區迫在眉睫。
隨著海拔的不斷上升,人體的高原反應愈加嚴重,嗜睡、頭疼、呼吸困難、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嘴唇青紫......在海拔5896米的高原,腳下如同踩著棉花,隨時都可能因高原反應而暈厥。雪山頂部的天氣更是變化多端,隨時要面對狂風、暴雪、冰雹等惡劣天氣。因儀器種類較多,牦牛都無法到達的高度,需要人工吸著氧氣搬運,且觀測設備精密,需要輕拿輕放,只能用繩子將其固定在身上,背著或抱著儀器上山。
科考隊員克服了惡劣天氣與高原反應,經過近3個月的努力拼博,成功完成多要素氣象站的站點搭建和設備調試,突破實現了昆侖山6000米梯度觀測。該區域階梯式觀測站點的建設極大地促進認識了昆侖山獨特的降水特征和機理,不斷提高預報服務精細化水平,加快南疆脆弱生態環境改善,提升生態修復能力,支撐南疆的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