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花表型多態現象在種群內的維持與穩定受其自身遺傳和生態選擇等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隨機因素,如奠基者效應、瓶頸效應和遺傳漂變等可能對物種分布區內特定種群,尤其是作用于分布區邊緣種群時,對種群性別表型多態性的保持與丟失可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缺乏確鑿有效的證據支持這類假說。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和王紅研究組聯合指導的周偉博士,以中國-喜馬拉雅特有的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為研究對象,依據譜系溯祖理論,采用花表型、繁育系統和分子標記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探討了隨機因素對來自中國西南部和鄰近國家的25個不同分布區域種群內花型多態性維持機制的影響。研究發現,其花型結構在種群間呈現高度變異,二態居群與單態居群間存在繁育方式由非選型交配向自交和同型異交的轉變。單態居群應對繁育方式轉變同時體現在個體和群體兩個水平上,即單花水平上雌雄異位距離顯著縮小以提高自交率;多花水平上,它們的雌雄器官空間非法重疊程度顯著提高,以促進同株異花授粉和異株授粉。
研究還表明,約在早更新世時期,滇丁香分化成兩個全部由二態種群構成的譜系分支,即中西部分支和東部分支;末次盛冰期之后,中西部分支的長花柱型個體通過奠基者效應建立單態長花柱型種群;隨后,以花粉為主要媒介的短花柱型決定基因的輸入,使得部分單態長花柱型種群被逐漸侵蝕為偏態種群。
該研究首次證實了種群擴張過程中的奠基者效應致使異型花柱植物邊緣區種群花表型多態性丟失,而多態與單態種群間的基因交流是后者種群多態結構恢復建立的重要演化途徑。
以上研究結果在國際生態學主流期刊Molecular Ecology上發表。該研究得到973項目(2007CB411600)的資助。
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論文稱,一項研究發現,野生雌性斑鬣狗(Crocutacrocuta)的社會地位反映在其整個基因組的DN......
猴子有尾巴,而人類和猿類的尾巴卻在進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自然》28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人類和猿類演化掉尾巴的遺傳學基礎。靈長類動物尾部表型的系統發育樹(Ma表示百萬年前)。圖片......
某些與高血壓相關的基因從生命早期就會影響血壓,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表明,高血壓發生在所有年齡組,并且與遺傳因素有關。“我們發現遺傳因素從兒童時期的頭幾年到你的一生都會......
人類小腦體積僅為大腦總體積的10%,卻包含整個神經系統超過50%的神經元。小腦不僅協調運動,而且影響著人類的思考和情感。在探索小腦功能多樣性的過程中,特別是剖析小腦如何參與和影響認知功能和情緒處理,研......
美國科學家在一項最新研究中,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全民研究計劃“我們所有人”中近25萬名參與者的基因組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他們發現了超過2.75億個以前未報告的基因變異,其中近400萬個變異可能會對人......
揭示兒童腎癌易感性的遺傳機制威爾姆斯腫瘤,又稱為腎母細胞瘤,是一種主要影響兒童的罕見腎癌。兒童被診斷出患有威爾姆斯腫瘤的平均年齡取決于一個或兩個腎臟是否受累。如果一側腎臟受累,通常在42-47個月時被......
一支來自中國的團隊采用多組學方法,分析了隨時間變化的轉移性肝細胞癌(HCC)腫瘤內部和跨越腫瘤的分子特征,發現了早期轉移性擴散的多樣性腫瘤克隆。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的肝臟外科研究員孫云帆在一封電子郵件中......
一項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沃希托浸會大學、阿拉斯加大學聯合完成的研究,通過對北美歌雀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在其身上觀察到的顯著體型變化的遺傳基礎。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根據伯......
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等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已經找到了導致冠狀動脈鈣化(CAC)的新的和已知的遺傳因素,這是一種由動脈粥樣斑塊標志的病癥,可能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心臟病學家,M......
2023年11月28日,中國遺傳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交流會在湖北武漢盛大開幕。本次大會是我國遺傳學領域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學術盛會,旨在促進遺傳學研究人員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遺傳學學科......